8年:人生中新的一頁(1)
我們今天的很多故事,似乎都要從1978年說起。
這一年年底,18歲的瀋陽青年張希永翻開了他人生中新的一頁,在高中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匆匆結束學業,成為一名工人。
當時,還沒有人叫他阿希,都叫他的大名——張希永。在1978年的中國,雖然“###”已經結束兩年,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歷史還沒有結束。但隨著“###”初期狂熱氣氛的消散,上山下鄉逐漸被人們視為畏途,想方設法逃避下鄉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選擇。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城市中的工作崗位非常珍貴,接班頂替是那個年代年輕人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常常是一個工作崗位父母親幹了一輩子,再傳給兒子接著幹。在瀋陽這樣一個重工業城市,能接班到國營企業工作也是當時很多年輕人的理想。1978年,張希永的母親退休,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就業機會,也為了逃避即將到來的上山下鄉,張希永沒等高中畢業,就頂替母親的崗位成為一名工人。
張希永參加工作的那一天是1978年12月10日,多少年後,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已經逐漸淡出了張希永的記憶,但是這個日子,張希永一直記得很清楚。
其實,張希永並不知道,就在他工作的前兩天,因為一位在西雙版納插隊的上海女知青的意外死亡,引發了震驚全國的雲南知青回城運動,雲南8萬知青用######、臥軌和上京請願等激烈行動,掀起了知青大返城的浪潮。第二年,長達10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終於走進了歷史,全國上千萬知青像潮水般湧回到他們出生的城市。
這一年更早的時候,1978年3月,復出不久的###在與胡喬木、鄧力群談話時指出:
現在搞的上山下鄉,不是個長期辦法,農民不歡迎嘛!城市人下去實際上形成同農民搶飯吃的局面。我們第一步應該做到城市青年不下鄉,然後再解決從農村吸收人的問題。
再早的時候,1978年2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在談到知青工作時說:
現在社會上對知青問題議論很多。四不滿意是我講的:知青不滿意,社隊不滿意,家長不滿意,國家不滿意。
國家領導人的這些講話雖然是針對知青問題的,但是用經濟手段而不是政治手段解決就業問題的思路已經非常清晰了。
1978年進入人們記憶的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封閉的國門開始被重新開啟,改革開放成為一個新時代的主題。
在1978年這個時間節點上,中國尚處於計劃經濟時代。在中國重工業基地的東北,國營大廠成為人們就業的第一選擇,進了國營企業,就意味著終身有了保障。張希永現在談起當年的國企,語氣中還透露出豔羨:“大廠房,大裝置,工人上下班,我就特別羨慕,瞅著他們特別牛,都是飯盒馱在腳踏車後面。下班了,整個氣勢磅礴,很浩蕩地從工廠的大門出來。上班的時候廠子有音樂,那時候流行的就是什麼《祝酒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之類的。”
這些當年的歌曲中充滿著年輕人對未來的期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從母親那裡接班得到的工作卻讓年輕的張希永感到有些沮喪。母親退休的那家工廠是一個不足百人的小廠,當時的廠名叫瀋陽市拖拉機總廠第六分廠,它的前身是街道組建的一個解決家庭婦女和家屬就業的小企業。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978年:人生中新的一頁(2)
張希永工作的企業就在他家的後院,在參加工作之前,他對這個街道工廠非常熟悉,全廠就幾十號人,大部分都是張希永眼裡的“大娘”,年輕人很少。在1978年12月10日這一天,與張希永一同走進這家工廠的還有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胡百君,和張希永一樣,胡百君也是頂替母親進了這個廠,兩家是幾十年的鄰居。
曾經擔任過瀋陽市防爆器械廠廠長的石永階對他工作了幾十年的企業非常熟悉,“這個廠的故事,寫出來就是厚厚的一本書。”這是石永階經常對來訪者說的一句話。
1966年,瀋陽市變壓器廠的職工家屬成立了一個街道生產組,在沒有資金、裝置、產品的情況下,靠著變壓器廠資助的一些舊磚瓦、木料,家屬們撿磚頭蓋起了一間80平方米的廠房——這就是瀋陽市防爆器械廠的前身。廠裡40多名職工,除了兩名因經濟問題刑滿釋放人員是男的,其餘都是家庭婦女。在當時,為了解決家庭婦女和街道無業人員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