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想著你會喜歡。”得到如此答案,衛賾也不再繼續上個話題,再問這類的問題,其效果恐怕就會適得其反了。
沈皎從衛賾手中接過書籍,很是開心地對著其道謝。
“時間也不早了,不耽誤阿皎上課,我先回去了。”
沈皎和衛賾道別後,看著其遠去的身影,又看了看手中兩本極為符合自己愛好的遊記,覺得心中甜甜的。
對於接下來老師張博鈞給自己上的課程,沈皎哀嚎,果真在哪個時代,哪個老師那裡,永遠都有補課。
接下來的日子,她生活如同往日一般,沒有絲毫區別。
但朝中變化頗大,先是天和帝對晉王大加讚賞,然後提安樂侯為左都御史,一時間晉王成了朝中最為風光的皇子。
接著,天和帝恩准了工部尚書乞骸骨的奏摺,並賜其從一品的榮養官職,隨後,晉王像天和帝舉薦工部左侍郎梁知接任工部尚書,天和帝應準。由此,晉王風頭無兩,不少朝臣紛紛向其投靠。
三個月後,天和帝對今年的進士進行提拔,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天和帝直接任命衛賾為中書舍人,董淮為翰林侍讀學士。
而董淮也在很多場合,公然表達自己是由晉王舉薦的,和對其濤濤不盡的感激之情。使得朝中更多的官員前去投靠晉王。
對於晉王在朝中風頭無兩的變現,太子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和急躁,一如既往,在朝政上沉穩有度,對不少政務的處理上更是手腕純熟,使不少老臣對其讚賞有加,對待晉王,也是如平常一般,表現一個兄長該有的胸襟和責任。
所以,朝中雖然晉王出盡了風頭,但依舊無法掩蓋太子的光芒。
第102章 三年
之後的三年中; 朝中的局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太子和晉王各為一黨; 立於朝堂之上,勉強算得上是旗鼓相當。
朝中皆知,本朝的奪嫡之爭; 早已拉開序幕。這三年來,想要博一把的官員已經陸續站隊。大齊的朝堂上; 也漸漸分成表面上的三派,太子和晉王個一派,剩下的便是一些只忠於龍椅上帝王的純臣。
此時的沈皎正坐在紫宸宮; 天和帝的面前,整理和檢視今日送來的奏疏。
“皇舅舅,今日送來的奏疏已經歸類好。”沈皎將手中的奏疏放到天和帝的御案上,”皇舅舅可以批覆了。“
這些年來,她和之前一樣,依舊每日在崇文館和紫宸宮兩地學習,天和帝教授她處理的朝政也越來越多,她也越來越繁忙。
看著面前這每日送來的堆積如山的奏摺; 便知道這帝王每日是有辛苦繁忙,所謂官位越高; 責任越大; 這句話於帝王身上也同樣適用。
天和帝放下手中的硃筆; 揉了揉眉眼; 問道:“有什麼重要的事嗎?”
“今日奏本最多。”沈皎指了指左手邊最高的一摞。在大齊; 公事用題本,私事才用奏本。
“題本中最重要的事,是關於近日滇國使臣和西夏兩國已經很快到京,關於這接待的細節禮部已經擬了章程。”沈皎將手中的奏疏遞了過去,“如今,為慶賀皇舅舅萬壽,各國的使臣都已經快陸續來到,多是一些各國的王子和公主前來,禮部請皇舅舅示下我大齊負責接待的人選。”
別國,以王子和公主為使,那大齊負責接待的人,自然也應是皇子才行。
只是這皇子究竟選擇何人?才是朝臣關注的重點。
禮部,這是在試探天和帝的態度。
天和帝將手中的奏疏看完,仍在了御案上,臉上晦暗不明:“汪達對這事倒是比蘇弘還積極。”
汪達是禮部右侍郎,而禮部的最高負責人是禮部尚書蘇弘,且汪達不是這次直接負責接待的官員,上這個題本,不用想就知道是替誰問的。
朝中皆知,汪達是晉王一系的官員。而晉王一派在禮部的高官,也只有汪達一人。
而晉王的心,太急了。
“那便讓人擬旨,命晉王接待,燕王從旁輔佐。”天和帝道:“不過都是一些戰敗之國,也值得他這般,真是越來越回去了。”
對於天和帝的話,沈皎只是道:“有燕王殿下在,相信晉王殿下會將這次各國覲見的事情處理好的,皇舅舅放心。”
九皇子十五歲時,天和帝冊封其為燕王。
這些年,晉王能夠和太子在朝堂上交手各有勝負,也是因為燕王的緣故,若是沒有燕王的存在,晉王與太子來說,連個對手都算不上。
她相信這次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