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齊上陣。可是壓了十多天的水,渾水才漸漸的變得清澈起來的。
“是啊!我們挑水可就方便多了,不用再到村子的正中央了,挑著水上坡真是累。”大娘笑道。
前院前面是村間小路,小路往前是層層圍造的梯田面種植的各類的蔬菜。其中有姚長海家的菜地。菜地的地勢高。菜地旁邊是潺潺的溪水流向盤龍湖,澆地倒是不費事。
溪水應該是從青蘭山流出來的。
後院則比前院還要大,竟有二百多平米,被高達三尺石頭砌成的院牆圍著。後院西邊有一個用泥巴和著乾草砌的雞窩,兩間用茅草搭建的茅房,外邊種植了些艾草。
艾草有濃烈的香氣,一來用這香氣遮蓋住茅房的臭味;二來可以祛除蚊蠅。
再來艾草藥用價值很高,此外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可作蔬菜食用。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與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辟邪;但更重要的是為了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所以,端午節歷來有‘衛生節’之稱。
後院除了種植蔬菜,還種兩棵棗樹。
後院外面就是草場了,大片大片的紫雲英,往西北有竹林、好像瞥見了桃林的一角,再往西走兩里路就是青蘭山了。
青蘭山南北走向,橫臥在大地上,抬眼望去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鬱鬱蔥蔥、茂密的森林。
烈日炎炎中的那種愜意從心底噴薄而出。屋後山林在風中不時發出沙沙的聲響與躲在樹上的蟬、樹枝上歡跳的小鳥的鳴叫聲交相呼應,把炎熱的夏日演繹的煞為美妙。
在妮兒他們在參觀新家前後的院時候,姚長山忙前忙後的拿著鐮刀去割去一些紫雲英草料喂大騾,喂水,當然也少不了伏地的小黃牛。
參觀完院子後,劉姥爺滿意地點點頭。
&&
姚長海抱著妮兒大踏步的就進了正房,中堂的面積約有二十來平米,一進門就看見牆壁上掛著*的畫像,下面是八仙桌,只是刷了桐油的方桌子,泛著天然的紋理的原木色,桌子的四邊是四條長凳。
八仙桌上面放著一個白瓷茶壺,上面畫著工農兵的三個頭像,頭像下面是齒輪、麥穗桃花和紅絲帶。
八仙桌的結構最簡單,沒有經過任何的雕刻,但打磨的非常光滑。可以說是用料最經濟,也是最實用的傢俱。
用起來很方便,形態方正,結體牢固。親切、平和又不失大氣,有極強的安定感,這也使得八仙桌成為上得大雅之堂的中堂傢俱。
無論廳堂裝飾的典雅還是簡單,甚至粗糙,只要空間不是特別逼仄,擺上一張八仙桌,兩側放兩把圈椅,就會產生非常穩定的感覺,如一位大儒,穩定平和。
當然擺上長條凳,土到根兒了,則更有農家的味道。
正房坐北朝南,為了夏天通風涼快,南北牆壁上都有窗戶,地上鋪著土磚。
家暖一盤炕,老家人都這麼說。東里間一盤大土炕,就沾了半間房了。
這年代,普通人家的裝飾一般都是:土炕前面,一邊擺設著炕頭櫃、扣箱之類的櫃子,一面連結著灶臺,僅靠灶臺的是一排溜大甕,首先是水甕,然後是菜甕米甕面甕等。大甕上大都要放一塊擦得油光發亮的木頭板子,稱作傢俬板,傢俬板上到了冬天那可是罈罈罐罐、盤盤碗碗的天下,現在嘛!光溜溜的。
以前石屋裡都是土炕土地,現在嘛!大家講究了一些都是土磚鋪地,木頭炕沿。
推門進去,地面寬敞,兩邊陳飾井然,面前一盤土炕給人以無盡的暖意與溫馨。
姚長海抱著妮兒進來,直接放在了炕上。夏天土炕鋪上蘆葦編織的炕蓆。
呼啦啦……一行人都走了進來,直接坐到了炕上,這土炕除了用來休息,還是人們吃飯、待客的地方。
妮兒由於用眼過度,早就有些迷迷瞪瞪的了。姚奶奶見狀,從炕頭櫃裡抽出小褥子,把妮兒抱上去,又給她搭了條薄被子。
石屋冬暖夏涼,姚奶奶這是怕涼著妮兒了。
劉姥爺摸著這土炕,讚道,“長海,這炕盤的不錯。溫潤、細膩、光滑。夏天,綿柔涼爽;冬天,溫潤厚重,不生火也不會像水泥地板那樣生硬硬地冷。”
“咱家長海盤炕可是有一手。”姚爺爺毫不吝嗇的誇讚道,“盤炕堪比女人繡花,精細著呢!長海費了一番心思,一遍遍不厭其煩的。”
“這炕啊!對咱們來說可是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