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非常不滿,不過楊行密已經做出了決定,他也沒辦法去改變,只能日後趁著整編的時機加以整合。
好在這次楊渥回廣陵後著重與他談到了軍隊私有的問題,這才引起了他的重視。
對於這個問題,楊渥提出了換防的辦法,而秦裴等人也提出了這個辦法會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戰鬥力會因此受到影響。
不過楊渥覺得,所謂“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說到底無非就是將領和手下士兵之間相互不夠了解。這個弊端可以透過建立軍校,培養將領,以及加強士兵訓練等辦法來緩減,相比于軍隊私有,隨時可能造成動亂的問題,軍隊戰鬥力受到一點影響其實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況,換防制度即便到了後世也一樣在使用,人民軍隊中經常出現高階將領對調的情況。
而宋朝軍隊戰鬥力低下的原因也有很多,最重要的乃是馬匹缺乏、重文輕武搞得太過導致的武將地位太低、冗兵太多、軍隊長時間沒有打仗導致的軍紀敗壞、將領能力低下等等,相比之下換防造成的“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只是其中一個較小的原因。
最終,在楊渥的堅持下,同時也在其他人沒有更好辦法的情況下,換防的制度被確定下來,只不過換防的週期從楊渥設想的三年一次變為五年一次。五年時間,只要不是太無能的將領,足夠他們與麾下將士們熟悉了;而相比於如今從來沒有換防一說,一支軍隊在一個將領手中一呆就是十幾二十年的情況,也好了許多。
決定了換防制度後,剩下來的事情就要好辦多了,楊渥決定仿照後世制度,向楊行密提出建立樞密院,專門負責軍令;同時成立專門負責軍隊的日常管理和訓練的部門,考慮到如今唐朝還在,淮南不能明目張膽的建立兵部,所以楊渥打算將這個部門命名為統兵司,等將來再改為兵部。
這樣一來,可以做到統兵權和調兵勸的分離,避免任意一方獨掌軍權,擁兵自重。
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
樞密院在唐朝就有了,但它的職責並不是負責軍事,而是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並宣達帝命的,由宦官擔任,且不常設,所以淮南建立樞密院並不犯忌諱。
在場眾人聽了楊渥的提議後紛紛點頭,將統兵權和調兵勸分離並不是楊渥的首創,這一點其實自古就有,唐初府兵制時代,各地的折衝府為府兵的基本組織單位,負責府兵的日常管理;府兵的調遣、指揮權則屬於朝廷。按照規定,凡發兵五十人以上,除緊急情況外,都要有尚書省、門下省頒發的皇帝“書”和銅魚符,州刺史與折衝都尉勘契後才能發兵。
只不過到了後來節度使氾濫的時代,各地統兵將領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就自行發兵的事情多了去了,根本管不過來。
楊渥要做的不過是將被破壞殆盡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來而已。
“那麼,接下來就是具體軍隊編制的問題,目前我淮南軍隊存在編制混亂的情況,我打算進行調整,初步的方案是建立軍…師…衛…都…營…隊的編制,具體的情況是,每百人為一隊,設隊正;五隊為一營,共五百人,設營正;兩營為一都,共千人,設都頭;五都為一衛,共五千人,設指揮使;兩衛為一師,共一萬人,設都指揮使;兩師為一軍,共兩萬人,設都督;軍是最大的編制單位。”
楊渥看向眾人道:“對於這個安排各位有什麼意見沒?”
幾個文士對軍事並不怎麼懂,所以聽了後沒都在沉默,而幾個將軍因為涉及到各自的切身利益,所以也在仔細考慮其中的厲害,一時間誰也沒有答話,客廳裡顯得有些沉靜。
楊渥的編制方案最主要的好處就在於官階分明,一個將領是什麼職務能帶多少兵都一目瞭然,不像之前,同樣是指揮使,有的能指揮數千兵力,有的卻只能統領一千兵力;而都指揮使這個職務的分化就更加嚴重了。
所以這個方案的主要特點就是明確了指揮使和都指揮使具體能指揮的兵力數量,同時,在都指揮使之上又設立了都督的職務,這個職務顯然只有淮南資歷最老,功勞最大的那幾個人才有資格去擔任,一般的都指揮使不可能擔任。
比如秦裴,他雖然是都指揮使,但他的資歷和功勞就有些不夠,想要擔任這個職務就有些困難。而朱思、範思從、陳三人都是指揮使,按照楊渥的方案,應該會擔任衛指揮使的職務,指揮五千人軍隊。
當然,如果這次隨李神福出征,若是朱思能夠立下功勞,或許楊渥可以將他提拔為都指揮使,將來指揮一師兵力。
“如果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