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帶著兵來了。
他帶來的人中,有兩萬是一直跟著他的,還有兩萬是從樊城要來的。
樊城來的兵跟他的兵合不來。他的人喊那些人叫公子兵,少爺兵,個個身嬌肉貴。
“晚上睡覺竟然還要扎帳篷!這又不是冬天!”
“身邊竟然還有小兵侍候!你看見沒?那些小兵還替他洗腳、洗衣服呢!”
“天天開小灶!沒事時還讀書、下棋?”
樊城兵對他的人也是看不慣的。姜武多少知道一點,因為剛把這些兵收在手裡,立刻就有十幾個人求見。
全是樊城兵的小將,個個身上帶著香味,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衣服也不髒。
他們來拜見他,但更像是來給他下馬威的。他們來了,先找他要兵書。
他拿出來擺在帳篷裡,他們又問可有大王的王令,他再拿出來放在案几一角。
他站在案几後,這些人站在案几前,他看著他們,想看看有沒有人敢上前從這案上拿東西。
誰敢伸手,誰就是今日他祭旗的人選。
結果這些人還沒那麼傻,竟然沒一個人敢伸手的。他們是一夥的,互相看了看,拱拱手就出去了。
第二日,他們來問接下來要去哪裡。
他說:“此乃機密。”
第三日他們就不來了。
第四日,就有人悄悄來拜訪他了。
這回是來自薦的。
自薦的這人叫馬榮,世代為兵,從來沒混上過將。不過他爹和他爺爺算是生不逢時,朝午王名不正言不順,沒有徵兵打仗的底氣。馬家也算是空有雄心無處施展。
輪到馬榮,讀了一肚子兵書,在家裡天天想著一舉成名天下知。但不管是蔣家還是後來的顧家,養兵的目的只是做為一種威攝的手段,形式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馬家和馬榮都是有野心的,他們都想透過打仗一步登天!
在見到姜武后,馬榮覺得,他的機會來了!
馬榮先自陳家門,又說了自己的志向,然後就給姜武提了兩個建議,都是帶兵的建議。他想在姜武身邊先任一個偏將,給姜武出謀劃策,替他打仗——當然,打勝了,榮耀歸姜武,打輸了,他甘願受罰!
他建議姜武早上點將。他說以前,姜武身邊的兵都是跟他一拳一腳打下來的,都認識他,跟他熟。但現在不是新添了三萬樊城兵嗎?這些人不認識姜武啊,只認識自己上頭的將官,這對姜武是很不利的!
所以姜武應該每天早上,排方陣,然後點將,把樊城兵的小將小頭領一個個拎出來,對姜武單膝跪地,拜見他這個大將軍。
這樣做的好處時,大半的樊城兵會認識姜武,他們會記得,這個大將軍能令他們的頭領統統跪下,大將軍比頭領更大。
這個印象對姜武很重要。
姜武記得姜姬早在回樂城前就建議他開始尋找自己的人手。
“你會見到很多人,聽到很多話。不是從我這裡聽到的話才是對的。其他人對你說的話,你覺得有道理的都可以聽,覺得可信的人也都可以託負。”她說,“只有一條,如果他們背叛了你,辜負了你的信任,不必為他們傷心難過。因為你身旁的人不止他們。”
對,他的身邊至少還有她在。
想到這裡,姜武就覺得這些人就算真對不起他了,也沒什麼好介意的。
他接納了馬榮的提議,也接納了他這個人。
馬榮很驚喜,跟著就發現姜武不知是不是沒收過謀士或軍師,他說的話,姜武幾乎是言聽計從!
這讓他的野心不禁更加膨脹。
姜武發現雖然有馬榮的建議,但他說的比做得更多。至少樊城兵和他的兵之間的分歧一直沒有消除,兩邊到現在還是涇渭分明。
不過他也不怎麼在乎。只要上了戰場能殺人就行,兵是消耗品——這是姜姬說的。
戰場上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他們的兵去殺人,自然也會被殺。
這些人再不馴,又能活多久呢?
姜武只帶了兩萬人來,還分成兩隊,八千去金溪,他自己帶一萬二到了金河。
然後把金溪的縣令也叫到金河來,光明正大的把人押在了軍營,釋出王令,要接管這兩處礦山。
金溪與金河的縣令當然不肯。
他們一邊說要親自跟姜武一起去樂城見大王,一邊悄悄派人去給雙河莊家送信。
姜武故意放人出去,只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