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們高興,他們當然不能不高興。他們不但要高興,還要真情實感。長輩們可以說話半真半假,可以說一半藏一半,他們跟同齡友人相聚時當然不時興像長輩一樣高深來高深去的,都是一樣的酒囊飯袋,高深起來惹人笑不是嗎?
於是大家詩書暢談時為了跟上潮流,都要說一說這街知巷聞的“魯國公主有子”一事。也為了跟市井小民區別開,他們要以“高明”的姿態評判這件事,而不能只是看皇帝的笑話,雖然笑話皇帝無能是他們最喜歡的話題,少年皇帝與風流成性的魯國公主之間的風流韻事談起來也是孜孜不倦,經久不衰。
同樣由於家中長輩的態度,他們要歡喜鼓舞。
鼓舞之後,“為什麼魯國公主有子我們要高興”這件事的原因就變得五花八門了。
最終結論都是因為是魯國公主,所以要高興。
還有人把魯國公主曾受封“安樂公主”的事扯出來說了。要說一個諸侯國公主還不至於讓這整個鳳凰臺都跟吃了仙藥似的開心,換成皇帝的表姐呢?雖然是表的,但都封“安樂公主”了,皇帝又沒親姐,這表姐也跟親的一樣寶貴了。
皇帝的姐姐有孩子——而且孩子爹很可能是皇帝,這就很值得開心開心了。
總之,當雲青蘭發覺時,整個鳳凰臺下都流傳起來“安樂公主有了皇帝的孩子”這個讓人心喜的訊息。
他一下子就頭腦發矇了。
安樂公主是誰?等他把這裡面的關係給理清楚後,更加覺得這姜姬就是他的心腹大患!萬萬沒料到,這個女人竟然還有這個身份呢。
不如他也把她娶了吧。
他想了想,回去就擬了個旨。現在帝璽都在他手中,隨手擬來就行。但這聖旨出了鳳凰臺,他一個人的話就不管用了。
鳳凰臺下那麼多官屬可不聽他的。
他只能拿著這道“聖旨”去找徐公。
本以為要費一些手段,徐公不會輕易答應,結果他只是從那大殿裡抓了幾個已經餓暈的人,拉到徐公面前,刀剛架到脖子上,一個都沒殺呢,徐公已經高聽“刀下留人”了。
然後,徐公就答應了。
不但親手替他重新將“聖旨”抄寫一遍,還親自著名,之後再頌佈下去。
順利得不可思議。
這道聖旨一出現就引起大譁。
前面才聽說這“安樂公主”有了皇帝的兒子,後腳皇帝就下旨把她賜給慶王為妃。
這慶王不是已經有了朝陽公主這個王后了嗎?皇帝又賜了安樂公主?
這皇帝對慶王怎麼這麼好啊?就是親兄弟也不能這麼對待吧?而且不是聽說這慶王原來就是皇帝宮殿下臺守大門的侍衛頭領嗎?就因為他在宮殿著火時把皇帝背出來了,皇帝封了個慶王還不夠,又嫁了朝陽公主。難道這是嫌朝陽公主太老了,這才把安樂公主給賜下去的?
這……
皇帝果然是太年輕,不懂事啊。
那安樂公主的孩子怎麼辦?皇帝這是不要了?
安樂公主真是太可憐了啊。
皇帝這是不要認這回事呢。
雲青蘭沒料到鳳凰臺下的百姓對著這道聖旨竟然只是嘲笑了一番皇帝,又同情了一下安樂公主竟然就沒了!
他們固然有點可惜那個“小太子”,可是好像也沒有太可惜?
他剛覺得可能之前都是他想太多了,將將要鬆了一口氣就聽說徐公家被人堵門大哭了。
百姓們對這道聖旨接受得很快,但世家們不接受啊。
慶王得一個朝陽公主當王后沒什麼,怎麼能把魯國公主給他呢?魯國公主是未來的皇后啊!連皇后都沒了,小太子怎麼辦?
人人都知道徐公沒在家。所以堵門的人有客氣一點只是在門口堵著,車馬堵得嚴嚴實實的,人就在徐家門前放塊席子坐著,讓徐家下人出門買菜都開不了門,下不了腳。
不客氣的就直接硬闖了。
徐家是書香世家,徐家下人那都是講理的,怎麼能給主人丟臉呢?對不對?
人家闖進來了,這是不對的,徐家下人就站在旁邊一個勁的譴責,正義無比:你們這是不對的!
你們這樣太無禮了!
你們這樣實在太沒有規矩了!
不管是直接把門撞開進來的還是翻牆進來的人很快都發現了一件事:徐家除了下人,一個主人都不見了!
不但沒有徐公,徐公的子侄弟子一個都不在。
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