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本良心用事。
嗚呼!翁一生恭儉仁厚,不苟言笑;持家有法,教子有方。應世接物,有士君子之風。既獲光耀前人,復可垂範後世,成為一代之完人矣。今值翁三週之期,琦瑜兩君,欲與翁立石,令餘為文,情關翁婿,義不容辭。因將翁畢生事蹟,老實寫出,以昭於後者,是為記。
婿張聯珍敬撰
公元一九五一年歲在辛卯夏曆七月二十三日立
以上所錄,為一塊石碑之背面文字。原文無標點,也不分段落,為豎排,從右至左。碑文之上還有四個大字:勤儉持家。
石碑正面上書亦為四個大字:永垂不朽。石碑正中書:故顯考弓公諱恆昌字久亭妣連氏之墓。其右書:長男琦聶氏,孫士俊楊氏、士傑連氏,次男瑜王王氏,孫士修梁氏等。長男與次男同高並列。其左書:長女適李婿根和,次女適張婿聯珍,外孫保賢等。長女與次女同高並列。
這塊雙面石碑,位於田莊村弓家溝北梁之上,坐北朝南。碑文所記這位老人,姓弓名恆昌,字久亭,生於一八七五年,卒於一九四八年農曆七月二十三,享年七十有三,系祖母之父。撰寫碑文者為張聯珍,乃我祖父,於是有題“故岳父久亭翁碑記”字樣。雙面碑文由祖母二哥(弓瑜)書寫刻石而成。
讀文所知,老人“天生聰慧,器質不凡”,只是“幼時家境清貧”,之後“學商數載”,以為“奸商可鄙,與志不合”,後棄商耕讀,“博覽經文,貫徹古今,深通易理,善卜休咎”,“為一代完人矣!”
從“翁德配連孺人”這句得知,祖母之母姓連。祖母之父三十歲得長子,取名為琦,為父親之大舅;三十三歲時得長女,取名為梅棠,為父親之姨;三十六歲時得次子,取名為瑜,為父親之二舅;四十歲時得次女,取名為海棠,為父親之母,也就是我的祖母。
下面將祖母孃家弓氏部分家譜附後,以此紀念:應會,郭氏生一子:寶。寶,趙氏生一子:世道。世道,李氏生一子:順。順,付氏生一子:恆昌。恆昌,連氏生二子:長子琦,次子瑜。琦,聶氏生二子:長子中全(又名士俊),次子中正。瑜,王王二氏生一子:雙穩(又名士修,也叫子偉)。中全,楊氏生一子:元成。中正,連薛二氏生二子:長子元凱,次子元春。雙穩,郭氏生二子:長子元潤,次子元君。
外祖母:偉大的母親
因為大妹比我小二歲,母親一生下她,就把我寄養在外祖母家。
外祖母家在牧莊村,在我村西面,距離我村約五華里,中間隔著一個火車站,所以感覺不到遠,老以為還沒走幾步,就進了她村。在外祖母家生活的那幾年,可真是幸福。白天跟外祖母到地裡挖草,喂兔,有時也跟舅舅到地裡刨玉米茬子。在我記憶裡,我就沒有外祖父,見其它人有外祖母,也有外祖父,想問又不敢問。外祖母不說,就說明另有原因。
直至今年(指二零零四年)春天,我回到村裡,和父親閒聊起村裡過去的一些事情,問起祖父的同時,很自然地聯想到外祖父。問母親,她老人家才說起一些往事。
外祖父名諱邢繼武。他老人家還有一個名字叫邢存錢,與我外父同姓同名,村裡人都叫他老人家錢子,屬雞。天生性直,這是他老人家的本性,愛抱打不平,這又是他老人家的性格。因家庭經濟尚可維持,上過幾年書房,也讀過幾本書,在村裡算是一位有文化又有地位的人。年青時曾任村裡三人小組的書記,相當於現在村裡的會計。因其天性耿直,曾得罪下村裡幾個人,後來事情發展到那種不可收拾的地步,也不是那些人的本意,更在他老人家的意料之外。也怨那個社會,也怨那個時代,可就是苦了外祖母一個人。外祖父要是活到今年,已經是百歲的老人了。
外祖父的母親名諱郭玉蓮,本村人氏,她老人家是個剛強的女人。再剛強的女人也強不過失子之痛,她老人家的兩隻眼睛,就是那會兒哭瞎的。家中沒了男人,一位老太太領著年輕的兒媳婦,還有三個未成年的孫子,實在是難為她老人家了。兒子沒有了,身邊沒個伴,只好母親陪她老人家。據母親說,她奶奶最親她,也最信任她,可就是沒趕上好年代,就在母親出嫁的前一年,她老人家走了。那年應該是一九五九年。
外祖父走時母親最大,她才九歲,舅舅四歲,姨姨最小,才九個月。在那個年代,兩個寡婦女人支撐著一個家,把話說得悲觀一些就是:廟裡的和尚,有一天撞一天鐘,活過一天算一天。第二天醒來,睜開眼睛,左右看看,還在自己家裡,心才安穩,再看看周圍的親人都在,才發覺不是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