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械化部隊了。

最狠的是第三招,也是諸葛亮最神奇的發明,連弩,這絕對是當年的機關槍,據史料記載,這種連弩是一擊十發,殺傷力極大,所以當年的魏軍騎兵很畏懼與蜀軍交鋒。

但這種方法操作性太強,而且不適合進攻,所以使用的範圍並不大。

到了宋朝,在與西夏和遼的戰鬥中,由於步兵長期打不過騎兵,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不知是哪位天才一拍腦袋,想出了以幾千名步兵組成大方陣,還取了個學名,所謂“以步制騎”。

上陣交鋒,其結果是,打也打不了,跑也跑不掉。直到天才將領岳飛出現並組建了專業騎兵岳家軍後,中原政權才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抵禦住了金國騎兵的攻擊。

到了元朝,以騎兵起家的蒙古軍把騎兵戰術發展到了極致,並依仗這一戰術橫掃天下。他們驕傲的認為,只要自己有馬,就不用擔心自己的統治被推翻。

然而就在蒙古騎兵威風凜凜的在官道上呼嘯而過,兩邊的南人百姓只能俯首躲避時,那些低垂下的頭所思考的並不只是往哪裡躲避,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堅信,一定有辦法打敗這些騎兵,一定有辦法的。

其實方法很簡單,只是實行起來很困難。

【衝擊!騎兵對騎兵】

綜觀歷史上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有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而此時的明朝也是一樣,徐達和常遇春都是非常厲害的騎兵將領。他們對騎兵調配自如,選擇突破方向準確,對騎兵的使用已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

在被元朝統治的九十餘年裡,中原的人們不斷向他們的敵人——蒙古騎兵學習著使用騎兵以及戰勝騎兵的戰術。

在漫長的積累和等待後,拿起武器反抗的人們終於走到幕前,和他們的騎兵老師蒙古軍隊決戰。而徐達和常遇春正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代表。

現在,他們正面對著蒙古軍隊最勇猛的將領王保保。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一日,徐達率領明軍騎兵抵達太原城下,與回師救援的王保保軍對峙於太原城外。但由於兵力不如王保保,徐達始終沒有發動進攻,王保保不知對方葫蘆裡賣的什麼藥,自己及時趕到,徐達跑來偷襲太原的目的沒有得逞,但他居然不打也不撤,實在無法理解,於是他一時間也不敢動彈。

十二月四日,常遇春經過三天的觀察和思考,對徐達說出了自己的意見:“我軍步兵未到達,如果只以現在這些騎兵與敵人對攻,只會增加自己的傷亡,不如選擇深夜偷襲敵營。”(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

這個意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常遇春實在是一代名將,眼光獨到,判斷準確。似乎是天助徐達,就在這個時候,太原守將豁鼻馬派使者投降,並表示願意充當內應(這應該算是個蒙奸)。

一切都預備好了,馬已喂好,刀已磨亮,只等晚上動手了。

當天晚上,王保保沒有睡覺(算他運氣好),這個愛學習的人,此刻正坐于軍營之中秉燭夜讀兵書,突然聽見外面喊聲大作,他心知不妙,當機立斷,毅然決定逃跑,逃跑時頗為狼狽,光著一隻腳跑出大營,匆忙騎上一匹馬,就飛奔出營。

您問那十萬大軍怎麼辦?連我的鞋都不要了,還要軍隊幹什麼?可見名將就是名將,懂得權衡利弊,畢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嘛。

可那十萬大軍沒有了主帥,就像沒頭的蒼蠅,四萬人被殲滅,餘者全部逃散,王保保在衛隊的保護下一口氣逃出上百里,可是常遇春並沒有放過他。

常遇春深知除惡務盡的道理,連夜出擊,王保保叫苦不迭,邊逃邊戰,等他逃往大同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了十八名侍衛。而常遇春一口氣追擊到了忻州才撤回。

這是一場真正的殲滅戰,也是中原騎兵對蒙古騎兵的第一次大勝。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在攻克山西后,徐達帶領軍隊繼續進攻陝西,此時的陝西是由地主武裝李思齊和張良弼等人鎮守,中國歷史上,由於地形問題,大凡從山西進攻陝西,都是極為艱苦,難以攻下。從最初的秦國據守函谷關據六國,到後來的日本人侵略中國,拚了老命,卻始終無法踏入陝西一步。

但這次情況不同。

李思齊身經百戰,但他並不想打仗,他對元朝很難說有什麼深厚的感情,他組織軍隊對抗起義軍,說到底不過是怕那些泥腿子搶了自家的糧食。所以當徐達軍進攻時,他一退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