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率極高。研究表明:每生成1千克生物量,松樹需1000升水,咖啡、香蕉、相思在800升以上,桉樹只要510升,僅高於豆、高粱和黍子,而其生物量收穫指數和松樹一樣達到0�65千克。
我國栽培桉樹人工林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幾乎都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像澳大利亞,這個處於年降雨量最少的地區之一的國度,天然林中有90%是桉樹。但澳大利亞並未因此而赤地千里,河枯江肅,或有什麼地方土地龜裂。而桉樹更是為雷州半島立下汗馬功勞。雷州半島原是個遍地風沙的不毛之地,自1954年大面積種植桉樹以來,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颱風危害有所減弱,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所以桉樹不僅不是“抽水機”,反而是“蓄水池”。
至於“抽肥機”之說也毫無理由,桉樹具備完整的菌根系統,本身就有固氮作用,這樣桉樹反而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巴西曾對一個樹齡為4年的柳葉桉林分的生物量和養分作了研究,最終證明木材從林地取走的養分甚至不及總量的16%,還比不上每年由枯枝落葉返回的數量。因此,桉樹不僅不是“抽肥機”,反而是“造肥機”。
那麼,許多人又是憑什麼說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的呢?不外乎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說,桉樹涵養水分能力差;二說,有的地方因種植桉樹后土壤肥力下降。其實,桉樹是無辜的,造成這後果的不是桉樹,而是人類。
不同樹種的蓄水多寡是不同的,但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林地枯枝落葉層,這是森林生態系統營養迴圈和涵養水分的關鍵。而枯枝殘葉也是樹木歸還林地營養的重要方式。遺憾的是,在我國大部分人工林區,特別是雷州半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