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孫權建此城首先考慮的是軍事用途:“用儲軍糧、器械”。
石頭城周長二十里,設有子、羅城二重城,商業繁華,盛況非常。吳之名臣張紘以為此地有天子氣,勸其主定都於此。
其實,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孫吳,經過當時的秣陵,就讚歎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去拜訪孫權,經過秣陵時再次力勸孫權定都與此。
孫權住的地方叫“太初宮”,是在原來孫策建的將軍府基礎上改建的。太初宮周長有500丈,南面開有5個宮門,其中正門叫做公車門,東、西、北三面各開一門,分別叫做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它的正殿稱為“神龍殿”。
今天一大早,太初宮的白虎門大開,一隊儀仗隊伍自其中而出。這隊儀仗隊好不氣派,只見其中車駕齊整、陣仗鮮亮、旌旗飄揚、鼓樂齊鳴。
打頭的是十二面龍旗,分左右兩列,由甲士十二人執旗。然後是北斗旗一面、纛一支居前,豹尾期一面居後,俱用甲士三人。再往後是虎豹旗各二面,馴象旗六面,分左右兩列。
然後是兩列甲兵,孫權一身甲冑,騎著高頭大馬夾在這兩隊甲兵中間,他的身後再布旗六十四面:
門旗、日旗、月旗,青龍、白虎、風、雲、雷、雨、江、河、淮、濟旗,天馬、天祿、白澤、朱雀、玄武等旗,木、火、土、金、水五星旗,五嶽旗,熊旗,鸞旗及二十八宿旗,各六行;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執旗,四人執弓**弩。
看這陣仗,就像孫權要御駕親征一樣,其實,現在孫權哪裡還有地方可征討的,他不過是出來打獵而已。
孫權最近很煩,幾十萬軍隊被西蜀太子消滅,自己只能率領殘餘的部隊灰溜溜地逃回東吳的領土。他自己心裡清楚,事實東吳已經被這個西蜀太子亂打一通給打殘了。
在這個以實力為尊的年代,手上的軍隊就是唯一的依靠,別看東吳領土丟得不多,但是軍隊已經損失了大半,剩下這麼點人怎麼夠守得住偌大的領土。
孫權有種大廈將傾的感覺,所以,這段時間他非常煩惱,經常發脾氣,藉故鞭打內侍,懲罰侍女以掩飾他內心的恐懼。
眾大臣苦勸孫權,奈何心病還須心藥醫,現在東吳面臨自赤壁之戰以來從來沒有之困境,由不得孫權不心急如焚。
眾大臣七嘴八舌出謀劃策,有說要聯曹抗蜀的,有說將徵兵年齡放寬到14歲至40歲的,有說對蜀軍再發動一次偷襲……
計策是不少,可是真正能管用的卻一條也沒有。直到成都傳來訊息,劉理在成都登基為帝。這意味著蜀漢國內將大亂,一直和自己作對的西蜀太子劉禪這次終於要吃癟了。
聽到這個訊息後,孫權的心情頓時好了很多,當天終於有胃口吃完一碗飯,還喝了兩口小酒。沒多久之後,他又收到訊息,西蜀太子劉厚在荊州登基為帝。
仇人登基為帝,本來不是一件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可是這件事意義在於:坐實了蜀漢的分裂,蜀漢內戰將起,必定無暇顧及自己。東吳迎來了難得的喘息時間,自己的王國暫時得救了。
孫權聞聽這個訊息,多日來的憂愁一掃而空,拍掌大笑。立刻宴請群臣、商議國事。最後,東吳君臣定下了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1、發動輿論戰,散播劉禪得位不正的言論,促使蜀國國內更加混亂;
2、趁著這段寶貴的喘息時間,抓緊恢復軍隊的實力。做好勸農桑工作,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3、再次向曹魏示好,鞏固兩國聯盟關係;
4、做好軍事幹涉蜀國事務的準備,但是,鑑於現在東吳是三國或者說是四國中軍事實力最弱的一方,不主動發動攻擊,先觀望,等魏國發動後,再伺機撿便宜。
第四十九章 登基
第四十九章登基
上回說到,許靖等人打的好算盤,立關銀瓶為皇后,打算藉此取得關公的支援。
有關公的支援,等於得到了半個蜀**民的支援,還有一半在張飛那裡。他們當然也打過張星彩的主意,可惜,張星彩早就被劉備指婚給劉厚,關鍵的是,張星彩並不在成都,而是跑到前線找劉厚了,他們無法做手腳,只好作罷。
劉厚聽到這裡,啞然失笑,道:“二叔不用動氣,我那三弟不過八歲,想他們這對所謂的夫妻也不過是有名無實玩過家家而已,甚至連名也沒有,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