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來的。
來到城門外一看,不但百官投降,連城牆上、城門頭上計程車兵也全部下來跪在路邊,這下,大家頓時都鬆了一口氣。
打仗是要掉腦袋的,雖然hong軍的戰死率一向很低,但還是有的,能不打仗誰也不想打,可以不用死人解決問題最好,現在看情況是不用打了,大家能不高興嗎?
不過郭攸之提出,自古以來,詐降之事屢見不鮮,為防許靖搞什麼詐降,還是先讓一隊士兵入城探個究竟先。陛下身系天下黎民百姓的福祉,不宜輕易涉險,還是遲點再入城為好。
對於郭攸之的話,劉厚深以為然,他從來都是最怕死的,雖然看上去許靖不像詐降,但是小心駛得萬年船,還是小心些的好,眼看革命就要成功了,別倒在黎明前的一刻就好了。
於是,劉厚派郭攸之去接受百官的投降,將他們請到兵營裡和自己相見,然後先派1000藤甲兵入城。這一千人很快就接管了南門的城防,控制了甕城、城門樓和附近的一段城牆。
原來守門的營將和他的部下統統繳了械,然後被帶入俘虜營暫時安置。
這些都是蜀國的官兵,雖然是為了成都朝廷效命,但是,他們效命的總歸還是蜀國,只要劉厚控制了局勢,坐穩了皇位,這些人依然可以為蜀國朝廷效命,他們的忠誠不存在任何問題。
在現在蜀國人口稀少,兵員來源不足的情況下,這些人將是很珍貴的兵源。因此,劉厚吩咐要好好招待他們,不可將他們當做俘虜看待,要給予他們和hong軍士兵一樣的伙食待遇。
當然,他們的行動自#由是要暫時被限制的,在hong軍完全控制局面之前,他們只能老實待在軍營中,以免他們出去鬧出什麼亂子。
控制了南門,hong軍入城的通道已經開啟,入城將士的退路也有保障了,於是,劉厚再調遣四千五藤甲軍和四千五火#槍兵入城。
他們分開兩撥,分別從南門左右兩個方向出發,依次去佔領各個城門,每佔領一座城門,就將守軍押解到hong軍軍營,然後留下五百#人守住那些城門。
為了取得守城將士的信任,加快奪取城防的速度,劉厚讓投降的官員,尤其是那些武將跟著去做勸降的思想工作,就連剛投降的南門營官也被派了出去,因為據說他在軍中多有好友,和幾個城門的守將都有交情。
hong軍每到一個城門,就先派出這些勸降的官員或將領,他們將情況對守門的營將說明了一下,再將劉厚的許諾告訴他們,他們一般都會同意投降。
劉厚的許諾也很簡單,就是答應他們,等自己坐穩皇位後,所有將領都依然可以繼續在軍中擔任不低於現在級別的官職,而且是實職,不是那種有級別沒有實權的閒官。
當然也有冥頑不靈不肯投降的,軍中最不缺的就是一根筋的人,最不缺的是死忠、愚忠之人,吳懿在軍中經營了那麼久,總有些是他的死忠,也有一些腦子不大靈光,認不清楚形勢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強攻了。
於是,城中陸陸續續響起了槍聲。守軍也擁有大量火器,槍不多,大約五千支左右,但是霹靂雷很多。幸好大部分將領還是識時務者,選擇了投降,不肯投降負隅頑抗的大約三千人,兩千支槍,分開兩撥,一拔在軍營,人數在兩千左右,另一一拔約一千人,在皇城的南門(江橋門)。
第七十三章 降否?
第七十三章降否?
銀子許三多是不會嫌棄的,就算他知道老爺對來人很看重,銀兩還是照收不誤。他記起老爺的吩咐,於是熱情邀請來人到書房跟老爺見上一面,誰知道青年文士婉言拒絕,並稱禮盒裡有一封書信,太傅大人看到書信自然會明白,自己無需多言。
許三多再三挽留,可是青年文士就是不肯入府和太傅大人一聚。這令許三多很迷惑不解,不知道多少人挖空心思,甚至不惜賄賂自己這個低賤的門子就是想見太傅大人一面,現在太傅大人有請,這麼好的機會,這個年輕人怎麼反而不好好把握呢?
難道這不是一個想找太傅大人求官的年輕學子?難道他不是遇到有什麼難辦的事情想來找太傅大人幫忙解決的?那他為什麼要送禮物給自己老爺,還說是珍貴的禮物?
許三多雖不解;但是也無法勉強來人;畢竟人家是客人;而且是個衣著光鮮、得到老爺特別交代要會見的身份高貴的客人。像他這種身份低賤的門子還真無法跟別人較勁,更何況人家還有10兩銀子開道,收了人家錢,再怎麼說也要予人點方便才是。
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