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大儀式,皇帝要帶頭親自扶犁耕田,文武百官也要親耕一畝三分地,以示朝廷對農耕的重視。

當諸葛亮來請劉厚參加這個節日活動時,劉厚起初是拒絕的,他心裡說,總不能說你讓我參加我就參加吧,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呢。就在昨天晚上,武器研究院通知他,“克秋殺”改造完畢,請皇帝抽空移駕視察。

劉厚一心想盡快跑去“工業部”看新式火箭炮,實在無心參加什麼龍抬頭耕田活動。可是諸葛亮不依不饒,拉著他不肯放手,跟他說了一大堆大道理,什麼“民以食為天”啦,什麼“士農工商”啦,農耕是國家之本啦,什麼“勤為政者,貴在養民;善治國者,必先富民”啦等等等。

劉厚感覺他就像一個政治老師,滔滔不絕的政治理論一套一套的,說得自己暈頭轉向,不愧為舌辯群儒的諸葛亮,口才不是一般的好。連東吳群儒都抵不住他一個人的口舌攻勢,劉厚一個少年人又怎麼抵得住,最後他只好同意出席這個活動。

一大早,劉厚和三位皇后率領著文武百官來到城外的田地中,照例是先供奉三牲拜祭天地,讀了一段諸葛亮預先擬好的演講稿,並親自扶犁趕牛耕了一下田。

劉厚身為皇帝,只需要象徵式耕一下下就算完事了,然後將犁交給諸葛亮,由諸葛亮要代表皇帝,耕完餘下的一畝三分地。

諸葛亮開始耕地後,文武百官也開始動起來,他們都各自有耕牛和犁,他們可不能象徵式耕一下田,他們需要耕完一畝三分地,對於平時養尊處優的官老爺們,這項工作煞是辛苦。

劉厚發揮完象徵意義後,就在黃羅傘下的錦墩坐下,一邊吃著三位皇后送上來的糕點,一邊觀看其他官員完成這項活動,整個活動對於皇帝和官員來說,就像是一場郊遊一樣。

當然,這裡只有劉厚一個人是這樣認為的,古人對農耕非常重視,這裡的其他人都認為這是一項莊重、肅穆的活動,甚至是一項神聖的活動。

劉厚整個早上都心不在焉的,他一心就想著趕快結束這項無聊的活動後,好趕去“工業部”觀看新式火箭筒的試射。

好不容易終於熬到龍抬頭活動結束,皇帝可以先行一步擺駕回宮了,皇帝走後,百官才能離開。不過劉厚並沒有直接回宮,而是改道去了“工業部”。

這處舉行龍抬頭活動的田地也在成都城的南郊,離“工業部”並不遠,所以,劉厚一行很快就來到了“工業部”。

武器研究院早就得到皇帝到來的通知,已經做好了測試新火箭筒的準備,劉厚直接被引領到靶場觀看試射。

當劉厚的黃羅傘出現在靶場時,靶場中跪下了一大堆的人,山呼萬歲後,劉厚道了一聲“平身”,眾人呼啦一聲站了起來。這些人當中有“工業部”的官員,如董允等,有武器研究院的負責人、參與研發新武器的技術人員,如馬均等,但是,最讓劉厚矚目的是整整齊齊排成五排的五十名士兵。

這五十名士兵每個人腳下都有一個大鐵筒,鐵筒被一個簡陋的支架支撐著,筒口統一斜指前方天空。這就是新研發的單兵火箭筒。

在劉厚攻佔成都時,曾經試驗過“克秋殺”火箭炮,這種火箭炮威力驚人,每次可發射五十發火箭彈,可以對一片區域實施覆蓋式的打擊。

可是,這種火箭炮體積龐大,笨重無比,不方便攜帶和運輸。雖然“克秋殺”的基座安裝了鋼輪,可以用牛馬等牲口拖拉著走動,不過這個時代的路況非常差,很多路都是土路,笨重的“克秋殺”極易使鋼輪陷進泥土裡。

而且打仗過程中,經常要行軍到荒山野嶺中,這麼笨重的傢伙即使有牛馬拉著,也很難翻山越嶺。所以上次戰鬥結束後,劉厚就讓武器研究院研發更輕便、更易於攜帶的新式火箭炮。

後來,馬均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化整為零,他將有五十個炮筒的“克秋殺”拆散,拆成單獨的一個個發射筒,每個火箭筒再安裝上一個可以摺疊的簡易支架。這樣一折騰,每個火箭筒一共只有十來斤重。

平時只要將支架摺疊起來,一個單兵就可以背在背上滿山跑,這就完全解決了運輸問題。當需要使用時,只要開啟支架,將火箭筒架在地上,根據射程遠近調整支架的仰角,就可以實施發射了。

這一過程對於炮兵要求很高,炮兵首先要會瞄準很遠的目標,炮兵還需要會測距,根據測出來的距離調整火箭筒的仰角,當然,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指揮官統一規定射擊距離的,但是也有自由射擊的時候,這個時候是需要炮兵自己掌握射擊距離的。

仰角的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