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好啊,我們多多買水果的種子,以後我們相吃什麼水果就有什麼水果!”
小孩子就是這樣,根本就不瞭解,水果想要成長,需要特有的生長環境才行。聽了白家兩兄弟的話,田佩蘭和董菁菁也加入了艾媽他們的隊伍。
艾笑語和聶心遠很是默契地笑了笑,他倆知道艾媽買各種廣州特有的種子,主要是為艾笑語的指環空間收集的,那裡面什麼樣的植物都可以生長得很好。
“媽媽,你們多收集一些水果種子啊,什麼荔枝,香蕉,木瓜,菠蘿還有芒果,楊桃,石榴,龍眼,白欖,烏欖、黃皮、楊梅、菠蘿蜜、三華李、西瓜等等。凡是我們江津沒有的,你都收集起來,看看到時候,哪些水果可以生長起來。”
艾笑語看著艾爸不一會兒的功夫就和老大爺聊起天來,很是佩服,艾爸現在越來越成熟了,能夠很成功地應對不同的人而毫不露怯,身上特有的農民的土味道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消失不見了。
逛完整條街,天色也黑了。
艾媽對著大家說道“看來我們今天晚上就得在芳村休息了。現在去找一家乾淨的旅館,明天再在芳村遊玩一天,後天就坐火車回重慶哦!”
“啊,二姑,我們還沒有見到大海呢!”白仕兵聽到要離開廣州了,才想起來他們來廣州卻沒有見到大海,很是遺憾呢。
“我們已經出來一個星期了,給你們請的假也要到期了,而且,我們坐車時不也看到珠江了嗎?珠江的水就是流到大海里去的。明年,明年我們去海南玩,怎麼樣啊?那裡才是藍天白雲沙灘,大海的故鄉啊!”
“那好吧。”
歷史上的芳村,是以花聞名於世的。芳村“花地”,被譽為“嶺南第一花鄉”。花,是芳村一個傳統產業,可以說芳村是“先有花後有茶”,是花帶動了後來茶葉的發展。
“薄暮津亭下,餘花滿客船”,這是被譽為“嶺南第一人”的唐朝丞相張九齡,描述芳村渡口的繁花似錦。從詩裡就可以看出,在唐代時期,芳村還是花的世界。
芳村的茶葉種植歷史,是從南宋時期江浙的黎氏、嚴氏南遷廣州之後,黎氏、嚴氏世代以種茶為生,到廣州芳村聚居後,便租地開闢茶田,仍繼承祖輩,以種茶為業,歷經百年,人口逐漸繁衍、興旺,便建新村,命名為茶滘村。
到了明清時期,芳村的花卉種植已十分興盛,花市亦應運而生;而茶葉種植業內,也湧現出了許多茶商鉅子。當時,芳村花地有園林30多處,各園內都設有茶樓,茶樓建有亭臺,可遠眺珠江、白雲山。茶樓設有曲藝、音樂的茶座供茶客品茗賞樂,每日遊客來芳村賞花品茗者絡繹不絕,使得芳村成為廣州茶文化最活躍之地。
清末民初,廣州社會動盪,物價飛漲,糧食緊缺,茶滘村民便把茶田毀掉,改種糧食以求溫飽,以後芳村再沒有種茶產業。
1956年,中央輕工業部投資興建廣州百花香料廠。該廠位於芳村花地,是我國第一家天然香料廠,主要生產茉莉花、白玉蘭花、玫瑰花等香料,其原料由芳村地區專門供應,芳村由此興起了香花原料種植,茉莉花種植髮展迅速。
20世紀60年代初,廣寧縣人深知芳村曾是茶葉種植之鄉,又是茉莉花之鄉,一些人率先到芳村洞企石開設製茶作坊,將廣寧縣出產的野生山茶葉運到山村洞企石路,利用當地農民舊房作工場,大量生產茉莉花茶,由於質優價廉,深受群眾歡迎,並有產品運往北方城市,甚至還遠銷港澳地區。
至80年代初,改革開放,順水推舟,芳村茶葉市場形成雛形。聚集在洞企石路一帶和山村葵蓬等地有50多家鄉鎮企業和個體茶商,形成一個初級的生產、銷售的茶葉市場。
到現在90年代初,芳村建成正規茶葉商鋪,芳村的花文化茶文化都深入這裡人的骨髓。
走在芳村花地的村落間,艾笑語總覺得這裡到處都含有花的芬芳,水果的清香,以及茶的韻味。
康有為的《人日遊花埭》裡有云:“千年花埭花猶盛,前度劉朗今可回”。
“媽媽,芳村的盆景可真多啊,好漂亮,要是我們家離這裡近的話,就可以帶些回去了。”
芳村是嶺南盆景藝術的發源地之一,盆景藝人借鑑嶺南畫派的藝術和理論,不斷研究、創新盆景藝術,加上芳村盆景植物資源豐富,有九里香、榆樹、福建茶、雀梅、蘇鐵、滿天星、杜鵑、松柏、石榴、紅杏等幾十個品種,故能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嶺南盆景,其層次立富,風格蒼勁自然,飄逸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