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農村文化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後備軍。
由經濟原因引起的一場運動,卻首先是從意識形態上開闢道路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宣傳和動員,自始至終都是如此,以致人們往往忽視了它在經濟上的真實起因。當然,在下鄉務農就意味著放棄城市的物質享受和較之鄉村更為優越的生活,意味著放棄自己曾經有過的美好理想的情況下,不如此又能怎樣呢?何況發動這場運動的辦法,只能是動員而不能是強迫,動員當然就是指從思想上進行動員。黨從此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向傳統觀念的宣戰。這是一場艱苦的企圖改變人性的戰鬥。宣傳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同樣重要、同樣光榮,就是這場戰鬥的第一個階段。
宣傳動員採取如下幾個形式:
第一是大造社會輿論。由各地黨委、政府按照中央指示佈置工作,督促指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青年團和其他有關部門,組織中小學教師、基層幹部和報告員、宣傳員等廣大的社會力量,並運用報刊、廣播等宣傳工具,對社會各階層、學生家長、已經畢業和在校的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大張旗鼓地造成聲勢;同時讓全國、全省著名的農業勞動模範(這些人在當時社會上是很有感召力的)以寫公開信、到學校等處與學生座談並發表講話等方式,表示農村很需要有文化的青年,對中小學畢業生回鄉表示歡迎《農業勞動模範吳春安等紛紛寫信給高小和初中畢業生,歡迎他們從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事業》,《人民日報》,1954年6月3日。,這些都是發動群眾運動的一貫做法。當時的宣傳有這樣幾個要點:
1�中小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青年一代成為新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員。勞動在今天社會中有崇高的榮譽,只有參加勞動才算找到了出路,才有發展的前途。即使升了學,也只是為將來更好地參加勞動創造條件。應該克服輕視體力勞動、輕視勞動者的剝削階級思想;不能人人都只想當專家,要知道專家也要從實踐中鍛煉出來。
2�工業勞動重要,農業勞動同樣重要,新社會的勞動事業沒有貴賤之分。我國的農業生產,佔國民經濟的很大比例,而工業生產這幾年來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仍只佔很小成分。這樣的經濟發展情況,就決定了絕大多數高小、初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這一現實情況,不能一下子改變。
3�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批判那種認為當農民學的文化知識就沒有用了、農業勞動又髒又累等錯誤思想。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動員家在農村的中小學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生產(5)
第二是透過各級黨、團和行政組織,層層下達檔案,進行動員和落實。這是最實質性的一個步驟。其具體措施,一般是責成各地黨政部門、尤其是團組織,大力抓好思想教育和安置工作,尤其是要當成經常性的工作來抓,不要像有些地方那樣,從防範中小學生不鬧事不出亂子著眼,看成臨時性的突擊任務,甚至像有些地方那樣應付一下就放棄,而是要真正重視起來。其具體做法,我們可以拿當年被作為先進經驗進行廣泛宣傳的《遼西省盤山縣一九五三年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的經驗》為例(遼西為舊省名,今已與遼寧省合併):
該經驗稱,讓幹部統一認識,並組織他們深入開展宣傳工作,這是妥善處理高小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關鍵。該縣黨政領導於1953年7月召開區文教助理、小學校長、教育工會基層主席會議,吸收各區區長、區財務助理及縣直屬單位準備下鄉的幹部參加,結合小學的調整整頓工作,說明:其一,國家為了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拿不出更大的財力來辦更多的中學,因而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小學畢業生的主要出路是參加生產。其二,講清參加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在一定時期內要把這一工作當作政治任務來執行。會後,要求各區區長回區後召開村幹部會議,號召村幹部正確處理自己子女親戚的升學和參加農業生產問題,在群眾中起到帶頭作用。同時,分片集訓小學教師,向他們講清小學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指出必須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和感情,教師應該以對學生負責的精神,協助學生家長妥善地安定不能升學學生的情緒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初等教育科:《遼西省盤山縣一九五三年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的經驗》,《東北日報》,1954年4月19日。。其三,做好對學生家長的宣傳教育工作,這被認為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為家長往往是動員工作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而中央是在動員工作進行了相當長的時間之後才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
1954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