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開始軍旅生涯。 南北議和後,各省學生奉命解散。白崇禧被編入南京入伍生隊。半年後又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三年學習期滿後被分配到盧永祥軍中當兵半年,然後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兩年。長期正規的軍校訓練,間或部隊實習,加上自己刻苦好學,使他養成了較好的軍事素質。 1916年,白崇禧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他請求去新疆當見習官,因故未能如願。後來,他返回廣西,被分配到廣西第1師第3團見習。很快,他由連副升連長而營長而團長。 當時的廣西雖然地瘠民貧,但依然同全國一樣,免不了大小軍閥的割據蹂躪。白崇禧分析廣西的前途不外有三:一為附合北洋軍閥,一為支援趙恆惕所倡言之聯省自治,一為歸附廣東孫中山的革命政府。權衡再三,他選擇了歸順孫中山的道路。1923年至1925年,白崇禧任廣西討賊軍參謀長,藉助革命軍的聲望,與李宗仁、黃紹採取分化瓦解舊桂系軍閥的謀略,依靠聯弱擊強、再擊弱的步驟,先聯合沈鴻英擊潰廣西土皇帝、老軍閥陸榮廷,最後又驅逐沈鴻英,從而控制廣西。“小諸葛”的雅號即緣於此。白崇禧於1924年加入國民黨。1926年3月,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白崇禧出任參謀長。 北伐戰爭期間,白崇禧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和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協助指揮北伐軍連下湘、鄂、蘇等省。1927年3月,任淞滬衛戍司令,追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十年內戰期間,以白崇禧等人為首的新桂系軍閥與蔣介石几度失和,甚至爆發蔣桂戰爭。白崇禧等人企圖以新桂系取代蔣介石在中國的統治地位,但均未遂。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桂之間的矛盾暫時得以平息。1937年8月2日,蔣介石電邀白崇禧去南京共商抗戰大計。鑑於蔣桂之間的長期爭戰,白崇禧不敢貿然應允前往,惟恐遭遇不測。後與李宗仁等老友舊部反覆磋商,才於8月4日動身前往。其實,在全國人民抗日要求的壓力下,蔣介石已顧不上與過去的宿敵算老賬了。白崇禧在南京不但未受到任何非難,而不久就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參與制定抗戰計劃。白崇禧當時確定的六條對日軍作戰的指導原則,後來成為各戰區作戰的根據。這六條是:第一,戰爭指導方針。以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完整,爭取民族自由、生存,建立三民主義富裕康樂之國家為目的。對日之凌辱一再忍讓,原望爭取時間,俾積極建設國防,充實軍備,增進國力。待和平絕望之時,舉全國力量對敵進行持久消耗戰。口號是:奮鬥到底,以求最後勝利。第二,備戰現期之指導大綱。對戰事必須有充分之準備而行之。對日之挑釁,要委曲求全,以求宕延戰爭爆發之時間,以便於備戰時期增進國力,整編國軍,整理交通通訊,開發資源以發展軍需工業,實行徵兵制度,策定整軍五年計劃。第三,軍事。整頓軍事教育,舉辦廬山訓練班,提高軍隊素質,促進精誠團結,增進國軍戰鬥力。備戰未完成以前,對敵之挑釁,備求限於地方性,以免爆發全面戰事。第四,政治。全力貫徹攘外必先安內之主張,先肅清國內之亂,綏靖地方,安撫邊疆,然後一致攘外。第五,外交。向世界各國揭發日本徵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之陰謀,提醒英美之警覺,使全世界皆知日本是破壞集體安全之禍首,希望以此獲得國際的同情與支援。第六,財政。穩定金融以利我戰事之進行,宣佈法幣政策,對戰時所需之財力、物力、糧食、日用品以及軍需等物品謀求自給自足。
第一部分白崇禧 上將(2)
白崇禧上將(右)與呂文貞少將在一起
淞滬抗戰時,白崇禧以副參謀總長身份常到前線視察戰況。淞滬屬於第三戰區,馮玉祥為其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白崇禧認為馮玉祥不親臨前線指揮,便向蔣介石建議改任馮玉祥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被蔣介石所採納。 對於保衛首都南京,白崇禧本來認為,“南京是總理指定之首都,為總理陵寢之所在地,不忍為軍事破壞,應宣佈為不設防之城市,以主力退至城西部、西南部一帶,一部集結於浦口,監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但白崇禧在軍事會議上見蔣介石首先宣佈防守南京,便沒有說出自己的計劃。後來,南京未能堅守,倉促撤退,損失很大。 1938年3月24日,白崇禧隨蔣介石到徐州、臺兒莊一帶視察。事畢,白崇禧留下協助李宗仁指揮。在此期間,白崇禧除協助李宗仁策劃部署之外,還經常代表蔣介石到前線慰問部隊,鼓舞士氣。中國軍民英勇奮戰,與日軍臺兒莊交鋒獲捷,頓時舉國歡慶,民心大振。國民黨武漢行都遊行人數超過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