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1部分

,若閒置,著實可惜。次子劉雲當年選擇從軍,從小小什長起步,隨從征戰多年,如今亦是青龍軍團的偏將軍。

對於二子繼續效力之事,劉逸倒沒有多做干涉,因為他的孩子與帝室沒多大關係,甚至從小就對漢帝沒什麼好感。

此後,王旭也找了劉巴,探其想法,畢竟劉巴也是個大才,不到萬不得已,他並不想放棄。

可劉巴卻頗為無奈,他的情況也很特殊。

其本人對漢帝是沒有任何好感的,甚至對於王旭進位封王極其支援,更有心輔佐,以成就偉業,與王旭單獨見面之時,沒說幾句,已是哭訴忠心,可如今其父鬧成那般模樣,令他不得出仕,更以死相逼,他也沒有辦法。

這些時日他百般勸說,講了無數道理,仍然說服不了劉祥,他是個大孝子,最終迫於無奈,只能上表請辭。

王旭思慮再三後,沒有再勉強,只是誠懇相邀,言大門始終為其敞開。

自此事之後,王旭內心也逐漸忐忑,生怕又來人請辭,那些各地方的官吏,走得再多他都不在乎,可有些賢才卻是走一個少一個。

好在此後再沒有臣下這般,即便不太贊成此事,可也保持了沉默,類似伊籍、向朗、張松,甚至三州的部分太守,都是該做什麼做什麼,盡好自己的本分,全然當做尋常事情來處理。

至於事前意料中,本該鬧騰的學曹大儒們,卻奇蹟般的完全沒有人管這件事,包括蔡邕、王允、劉表、劉璋,乃至東青院的皇甫嵩、宗員、張超等人,居然也是沒有任何生息,讓人非常意外。

直到司馬徽、龐德公聯名送信前來,王旭才恍然大悟。

其信上只有簡短几十個字,可卻道明瞭真意:

學曹者,乃大漢之學曹,不幹政,不理事,僅掌各方文武院,授藝育人,編修古冊,精纂書籍,弘大文治,宣揚武功,傳承文明!政事如何,天下如何,盡與學曹無關,將軍祭天封王,通報各方時,何不略過學曹之人!

意思很明顯,學曹所有人,都不會參加封王大典,全當此事不知,他們只想做好現在那些傳承文明的事,天下如何,已無心去管。

對此,王旭當然是大為高興,很快親手書寫一幅大匾,命人送到學曹高掛,總計十六個字。

“群賢彙集,華夏聖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學曹那些主事者,誰不是真正的老狐狸,哪裡是真的不知道,只是他們大多飽經磨難,對天下局勢都已經看透了,那些包袱早已卸下,因此才眼不見為盡,開開心心做好現在想做的事,喜歡上了在學曹默默為後人奉獻的悠閒日子。

封王之事自此全在掌控之中,有條不紊地做著準備。

很快,曹操那邊也傳來回音,其派遣心腹親自南下交涉,答應了交換條件,只是並沒有書面的承諾,想來也是怕給荊州留下證據。

王旭當然也不可能給予任何書面的東西,同樣命人以口頭傳信。

雙方約定,不管曹操用什麼方法,但必須讓朝廷率先頒佈榜文,發往天下所有地方,將訊息公之於眾,然後再遣心腹之人,持陛下的聖旨,在南陽邊境交換曹洪。

這是唯一的辦法!

進位之事,必須由朝廷發榜天下,如此才有意義,但如果王旭沒能拿到聖旨,那麼朝廷也隨時可以收回冊封。

因此,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彼此不會反悔。

若朝廷發榜各方後,王旭不肯交換曹洪,那麼曹操隨時可以迫使天子收回冊封,若沒有聖旨作為倚仗,他就無從辯駁。

反之,若曹操反悔,那麼他也就換不到曹洪。

雙方都有誠意,這個交易自然水到渠成。

短短大半月後,王旭進位為王的事,由朝廷遣使,以天子的名義送達各方,天下震動。

此間,田豐、張靖親自率眾,綁縛著曹洪去往南陽邊境,與曹操派來的陳群、樂進交換聖旨。

雙方各帶數十隨從,秘密交換,並未出現什麼意外,順利地各自返回。

此事除了極少數人知曉,連大多心腹重臣也不曾得知……

公元204年三月初一,王旭公開聖旨,於將軍府外架設天台,供人瞻仰,無人可以作假的玉璽印章,宣示了他進位的名正言順,並當眾宣佈於三月初七登壇封王。

襄陽百姓爭相觀看,擠得水洩不通,徐盛、典韋、顏良匆忙統帥近衛軍團進城,與王飛的襄陽城衛軍協作,維持秩序。

訊息迅速傳開,短短几日內,無數人蜂擁而至,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