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鷹也是抗旨不尊。
抗旨的事情,四鷹是肯定不做的,因此他們會使出一切手段把李承訓帶回帝都,這就是金鱗鷹名人不說暗語的地方,一切擺在了檯面上,你李承訓看著辦。
其實李承訓聽到這道口諭,心裡的感覺不是恐懼,而是感動,感動於皇帝對自己的恩情。細細想來,無論李世民是愛惜他的才幹,還是為了彌補自己殺兄篡位的過錯,總之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對李承訓是真的好,倒是李承訓自己卻有許多不當之處,什麼叫“他隨四鷹回朝面聖,算其自首?”既是自首,那判罰便可輕可重,完全在皇帝一念之間。
“什麼叫“綁縛進京,論罪從重?”皇帝若真是恨他入骨,完全可以把他以抗旨罪誅殺,帶著人頭回去即可,這明明還是要讓李承訓活著。
李承訓知道此刻就算是回到皇帝身邊,皇帝也是不會殺他的,因為聖旨上表露的意思很明確,而以他現在實力,李承訓完全沒有要誆他。
可是目前大青山危如累卵,他是絕對不能走的,看來他又要愧對皇帝了,如何打發四鷹回去,讓他們與李世民交差,是現在李承訓想解決的問題。
第九十四章 戰旗與木牌
一連七日都風平lang靜,李承訓則是越來越寢食難安,傷勢剛剛好一些,便整日悶在作戰室內看地圖。
這作戰室是李承訓規劃成立的,也就是古時的中軍大帳,裡面有沙盤,有地圖,都是他命令沙子等人實地勘測後親自動手繪製的。
“大將軍,你吃口東西吧,”竇紅娘一身戎裝走了進來,見到桌子上一口未動的飯菜,不禁皺起了眉頭。
“今日山下增兵了嗎?”李承訓知道進來的是紅娘,卻頭也沒有抬,目光仍盯在沙盤上,似乎正在計算著什麼。
“今日沒有,不過探子回報,似乎官軍中有大人物到了,”紅娘來到他的身旁,輕聲嘆氣道:“早上去看了白將軍,他還是建議咱們撤,不如…”
李承訓目光深邃,緩緩地道:“我也不想打,可若是不過這一關,咱們便只能是流寇,永遠上不得檯面。”
原來,這大青山下的豹子林中官軍已然增兵到五萬,小小的樹林裝不下這許多官軍,他們便在山下一堆一簇的安營紮寨。
而他們大青山馬賊原本有五百人左右,由於每日都有逃入官軍的人,到現在堪堪也就二百來人了。
這力量懸殊,以二百對五萬,還要去守?豈非是兒戲?這種情形是任何人都始料不及的,誰能想到官軍會如此興師動眾,派出如此之巨的隊伍,去剿滅一個小小山賊?
包括白將軍,耶律風在內的所有人,都未想到平時雷聲大雨點小的官軍,這次怎麼這麼不開面子,動了真格的?因此他麼都勸李承訓暫時放棄大青山,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不過,李承訓對於官府如此重兵壓境卻並未使感到意外,他知道以賈維的手段必然會探知他楊有道便是李承訓,當然會不遺餘力來殺掉自己,而大青山山高林深,即便如此重兵賈維也會覺得還不夠。
李承訓也不是沒有想過率隊逃走,但在茫茫草原之上,就算是走,又能走多遠?要到何處安身?近了肯定被賈維剿滅,遠了肯定被突厥吞併,到最後能活下來的能有幾人?而且如此一來,自己辛苦建立的隊伍肯定就此被打散,更如重要的是他會失去草原人對他的信心。
所以他這一戰是不僅是生死之戰,而且是信心之戰,是必戰之戰。那有戰的可能嗎?李承訓認為有,戰鬥不一定非要勝利,區區二百人也不可能與無完人抗衡,但他必須要讓草原人對他建立起一種信心。
“報,大將軍”門外是沙子的聲音。
“進來,”李承訓說完,把目光抬向門口。
沙子臉色冷峻,一頭虛汗,那矮墩的身形行色匆匆,“大將軍,幽州大都督賈維親自掛甲攻山,現在攔是不攔?”
李承訓目透精光,霍然起身,“放他進來,咱們按計劃行事,”終於要碰撞了。
五萬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圍困山高林深的大青山,而且賈維很清楚,以李承訓的智力,以此手段根本抓不住他,或許他現在已經跑了也說不定。
所以,所以賈維並沒打算一次成擒李承訓,他的目的是佔領大青山,以剷除李承訓的立腳之地。根據這一指導思想,他把兵力分做兩部分,三萬官軍從正面攻山,各一萬的兵力分列在主攻方向的兩側,儘可能的向兩側迂迴,保持隊形以為探查,追擊。
賈維從山腳下長驅直入,並未見到大青山上有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