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舉行間議討論對東萊府撤市停供的對策。太政人臣三條認為這是對日本的“凌虐”,有損日本國威,也事關國恥,力主出兵討韓。
由於某些不確定因素,當時並未出兵。
至是年夏秋之交,看守內閣已傾向徵韓時機成熟。
陸軍大將、參議、近衛都督西鄉隆盛致函太政大臣,信中說:“維新以來,閣下著手於朝鮮之事,已五六年於茲……今彼至於驕誇侮慢,盡變其始,此而日事因循,不加裁製,有蒙天下之嘲笑者乎。……苟斷然差遣使節,則彼之曲,自可分明”。
西鄉主張先行“差遣使節”抵達朝鮮,假定日本使節遭到蔑視和加害,即可在國內煽動起徵韓輿論,做到侵略朝鮮師出有名。
所以,他決意充任使節,犧牲一身,以肇戰端。
8月,日本看守政府已決定派西鄉為“遣韓大使”,並得到天皇認可。
但因以右大臣巖倉為首的外訪使節團尚未回國,決心暫不宣告。
等到巖倉一行回到東京之後,內閣連續會議,“內治派”認為徵韓為時尚早,“徵韓派”執意征討朝鮮。兩派相持不下,意見不得統一。在兩派政治鬥爭之中,“徵韓派”中計,被天皇趕出政府,是為日本歷史上的“十月政變”。
但是日本徵韓的決心並未改變。
“內治派”反對立刻徵韓,主要怕士民生變、外債起無償還之術、維新之前效將廢、金貨外流、鷸蚌相持俄必漁利、國權無以收復、英國乘機干涉等等。
“內治派”對待朝鮮的態度是:應該用兵征討,但是應先顧及到國內的環境,事情要分清先後緩急。
在日本國力未進於文明,治效未趨於富強之前,不可舉兵,要先安撫人民,積蓄力量,然後“徐徐以謀二國(中國、朝鮮)”。
“徵韓論”在日本密雲不雨,當時複雜的國際背景也都將日本推向了“徵韓”的前線。
歐美各國在東亞擴張有兩大憂慮,一是擔心中國、朝鮮和日本實現三國聯合對抗西方侵略;二是對朝鮮的鎖國政策束手無策。
因此,它們竭力離間三國之間的關係,誘使日本作它們侵略朝鮮的工具。慫恿日本侵略朝鮮最賣力的是美國。
“辛末洋擾”後,美國國務卿菲什就打算唆使和利用日本的侵略勢力來推進美國的遠東政策。
他在給美駐日公使德隆的訓示中說:“為了影響日本政府與中國交往的程序,引導日本儘可能地與中國的排外政策相脫離,使其採取與列強自由貿易、交往的進步政策是可取的”。
前美國駐廈門領事退役將軍李仙得,經德隆推薦,受聘為日本外務省顧問。
他的主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本政府。
李仙得的方針是,日本應取朝鮮以制遼東,佔臺灣以制中國,如此便環中國而成半圓形,藉以抵制俄國壓迫遠東之勢。
英國也挑動日本“徵韓”。
英國的一份雜誌就刊載了一封偽造的華國政府致日本國政府的國書,其中說:“貴國視西洋夷狄乃偉大民族,吾朝鮮雖屬小國,但敢致函貴國稱西洋夷狄為禽獸也……吾人期望貴國聯合諸夷向我國派遣海防大軍。……貴國之謝罪,全無裨益。唯一的選擇就是血戰一場犧牲日本全部武士,迫使貴國屈服”。企圖利用這份偽造的文書挑撥朝日關係。
閔妃一派,巧妙地利用這一時機,大肆渲染人們對華國“斥倭”政策產生的疑慮,動員各種輿論,向華國政府的內外政策發動全面進攻。
萌總裁本來是想留著閔慈瑾和原來的朝鮮王李熙,以減少對抗情緒的。
畢竟,如果採用強硬政策,朝鮮問題一時半會更加沒有辦法解決。
強硬的殺掉閔慈瑾和李熙,會招致所有朝鮮原住民更加徹底的反抗。
但是現在看來不行了,萌總裁將殺閔慈瑾和李熙的事情,提上了議事日程。
“總裁,不能殺閔慈瑾和李熙。”本來就對萌總裁的強硬政策憂心忡忡的李泰熙向萌總裁建議道:“如果他們死了,原朝鮮的老百姓就徹底對華國失去信心了。”
“我比誰都懂得其中的厲害關係,但是宣傳的效果太微弱,日本人現在又急於擺平國內局勢,一旦日本人穩定了國內局勢,將很麻煩。”萌總裁有點無法做到心平氣和,也苦惱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道:“總裁,是不是能先軟禁?”
李泰熙點頭道:“公主的辦法好,是可以考慮先軟禁,直接殺了的話,大家心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