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8部分

資的,如果華國同英國,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戰,法國有九成的可能性會乘機在南亞半島,也是西方人口中的印度支那地區同華軍開戰。

英國和法國,在東南亞有強大的實力,有堅固的後勤基地,一旦戰爭延燒到華國本土,本來剛剛建國,整個華國一方面在如火如荼的基礎經濟建設當中,就是勒緊褲腰帶在前進,再要面對西南地區遭受到的軍事壓力,既要保衛西南,又要出錢供應中亞地區到非洲的長途軍事打擊,卡特麗娜卡芙公主不敢想象後果,不敢想象華皇是怎麼想出來這種類似拿頭去撞牆的總體作戰計劃的。

法國即便只能出動20萬軍隊,華軍要面對的壓力,也將是1比270,螞蟻也搬不動270倍的重量吧?

打仗打的就是兵馬錢糧,接觸戰爭已經六年多的華皇,卡特麗娜卡芙公主不信華皇不清楚其中的關鍵,華國的國力,根本耗不起這種規模的戰爭,這不是在華國本土內發動的區域性戰爭,這是華國進入世界殖民戰爭的霸權戰爭,華國的總體動員能力,也將經受考驗。

總之,快速的盤桓了一切之後,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認為華皇能成功的可能性,連百分之一都不足。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在想著怎麼說服華皇,放棄這種荒唐的念頭了。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在每時每刻都是支援華皇的,有時候,華皇做的決定,即便是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不足百分之十,卡特麗娜卡芙公主也會支援華皇去做,並且信心毫不動搖,但是這一次,她覺得自己不能煽風點火了,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認為華皇可能是因為剛才的行刺事件,被怒火燒昏了頭。

一個人要打270個人嗎?陛下瘋了嗎?這是卡特麗娜卡芙公主此時此刻的感覺。

印度支那(英文indochina,法語indochine):簡稱印支,亦稱中南半島或中印半島,指東南亞半島,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因位於印度中國之間,而被近代歐洲人方便記憶式命名。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之名也是類似來的,該區域本來小國林立沒有統一過、沒有共名,荷蘭在這些區域殖民建國,就稱呼為印度島國(尼西亞nesia表示島國)。

廣義的印度支那半島即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的馬來亞部分和新加坡。

中南半島的南部也稱“馬來半島”。中南半島通常特指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的“法屬印度支那”,包括越南、柬埔寨(舊稱高棉)、寮國三國,簡稱“越老柬”;廣義的中南半島則指“東南亞大陸”,包括越老柬三國及緬甸、泰國(暹羅)、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地區及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等地。

但是在國際以及學術領域(尤其是地理學、地質學界),仍使用“印度支那”一名-如印支構造期就是用“印度支那”的縮寫“印支”命名的。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的想法,華皇大概能猜到九成,但是他沒有解釋,在華皇的心中,敵人的力量沒有兩三百倍這麼多,如果單純比軍事的話,在原本的歷史中,偉大的華國早就成殖民地了。

自從華國成立以來,華粹黨幹任何事情的效率,都遠超目前世界上的所有政黨,無論是人員、組織,還是信仰、手段。這是根本原因。

雖然目前華國的實力還遠不如歐洲列強,但是華皇有信心能把手裡的資源發揮到300%,而目前主要可能對華國宣戰的英國,沙俄,法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他們頂多只能發揮到20%,雙方的實力並沒有看起來那麼懸殊。

華皇不但取得了農民的支援,還建立了基礎工業,獲得了工人階級的支援。

雖然目前的華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基礎不足以應付現代戰爭,但是和中亞省直接接壤的各國,也都是農業國。

華皇相信憑著華粹黨的政治優勢,能做的比英國人更好,華粹黨的政治主張是給農民分地分利益。土地是地主的,華粹黨是窮人的組織,他們只有利益,沒有包袱。

而列強殖民地的核心組成是地主,他們不可能革自己的命。結果就是華粹黨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得到農民支援,而農民佔當時人口的大多數。

有農民就有情報,有農民就有兵源,華粹黨計程車兵大部分都來自農民,華粹黨的主張也符合他們的利益。

所以華粹黨領導的華軍才能取得一個接一個的勝利,才能越打越多。

萌總裁自認為最大的依仗就是華粹黨,華粹黨有信仰,而列強們的政黨普遍只是上層社會的代名詞,他們沒有信仰,結果就將會是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