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又有什麼明確的標準,還不是如來的一句話。
第二,這次讓觀音去尋訪取經人時,如來特意叮囑她:“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如來這話,對於要找什麼人有很強的暗示性。觀音在還未到五行山之前,就見到五行山發出的“金光萬道,瑞氣千條”①;如此顯眼的目標,按照如來交代的走法觀音是不可能看不到的。
孫悟空的心路歷程五百年後知悔了(3)
① 五行山在平時應該是沒有“金光萬道,瑞氣千條”。事實上,當唐僧與劉伯欽來到五行山下時,五行山就沒有任何異狀。從劉伯欽的談話來看,這山平時也是沒有異狀的。如果這樣,此時五行山突然大放光明,應該是如來佛的安排,是給了觀音一個更強烈的暗示。
最後,如來還交給觀音三個箍兒,並傳給她金緊禁咒語三篇,並交代說:“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如來這話說明,觀音要找的人選中,至少有一個是“神通廣大”的妖魔,這人還很不聽話,要給他戴上箍兒,才好管教。
觀音從佛祖手中接過如此重大的任務,不可能不進行一番仔細的思量。她對如來的暗示自然心領神會。因此,路過五行山時,觀音的做法與別處不同,她主動停了下來,先是嘆惜不已,然後即興“作詩一首”。顯得很有閒情逸致。很可能觀音此行的重點就在於對孫悟空進行考察。而菩薩聽得悟空“情願修行”的話,沒準心裡在說:這猴頭還是挺明白事理的,並不像想象的那樣不好做思想工作呀,如來的眼光真是非同一般啊。“那菩薩聞得此言,滿心歡喜”:看來這次任務是圓滿地完成了。相比之下,觀音在收八戒、沙僧時,並沒有什麼高興的表示。
這一次的結果,菩薩和悟空可以說是雙贏。一方找到了保護取經人的滿意人選,另一方則成功地脫出了五行山的束縛。
我們應如何理解悟空說的“情願修行”這句話呢?是不是這就表明孫悟空真有了修行的願望?我覺得還不能這麼說,這應該是孫悟空為了脫出五行山,而採取的一時變通之策。這話與魯智深上五臺山時的想法相似,當趙員外勸魯智深上五臺山,又怕他不肯做和尚時,魯達說:“灑家是個該死的人,但得一處安身便了,做什麼不肯?”魯智深與林沖初次見面的時候,林沖問道:“師兄何處人氏?法諱喚做甚麼?”智深道:“酒家是關西魯達的便是。只為殺得人多,情願為僧。”這最後一句話,道盡了魯達出家的原因,哪裡是要修行,不過是個避禍活命的手段罷了。
即便是在《西遊記》中,相似的情況也出現了不止一次。在黑風山,觀音收伏了黑熊怪,給他戴上了禁箍,唸了一通咒語,然後問:“孽畜!你如今可皈依麼?”那怪滿口道:“心願皈依,只望饒命!”那怪後來還把這話顛倒說了一遍,是“但饒性命,願皈正果!”總而言之,“皈依”是與“饒命”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後來觀音出馬收伏紅孩兒時,類似的場景再次上演。觀音把天罡刀變成倒須鉤鉤住紅孩兒,紅孩兒慌了手腳,痛聲苦告道:“菩薩,我弟子有眼無珠,不識你廣###力。千乞垂慈,饒我性命!再不敢恃惡,願入法門戒行也。”也把願意修行的話搬出來了。當菩薩再次確認時,紅孩兒道:“果饒性命,願入法門。”不過,紅孩兒畢竟是小孩,菩薩剛饒了他的性命,馬上就反悔,與觀音爭鬥了幾次,直到最終確認自己的法力與菩薩相差太遠,“沒奈何,才納頭下拜”。
看來對這種情況,菩薩早已是見多不怪了。她對於孫悟空“情願修行”背後的想法,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不過佛法無邊,觀音也不怕他反出天去。
。 想看書來
不再認同妖怪身份(1)
◆初見唐僧:冰火兩重天
透過了觀音的面試,悟空心裡終於踏實下來,他現在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唐僧的到來。他只希望這一天能早點到來。等待是痛苦的,悟空此時的心情頗為迫切。
這天,唐僧終於來了。悟空見到師父說的第一句話竟是:“師父,你怎麼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然後他又承認自己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犯了誑上之罪”,所以被佛祖壓在這裡。其實,他跟唐僧講這些也是白講,唐僧哪裡知道大鬧天宮這些事啊,他不僅不知道,這樣的事對他來說也很難理解,更不能接受。悟空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