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說我王壬秋拜託他啦,東鄉四百多冤魂要靠他來超度哩!”
老友如此信任的這番情感,使得張之洞熱血沸騰起來,大聲說:“壬秋知我,就憑他這幾句話,我張某人也非為東鄉冤魂上疏不可!”
“謝謝,謝謝香師!”楊銳很感動。稍停一會,他又補充一句,“壬秋山長說,東鄉一案不關丁制臺的事,請張學臺在涉及丁制臺時筆下留情。”
張之洞哈哈大笑起來:“這個王壬秋,又要討東鄉人的好,又要討丁寶楨的好,也夠圓滑的了。”
說罷起身。又說:“叔嶠,你今天設法找到你那兩個同伴,明天一起到我家來,把這幾年東鄉案子的情況詳詳細細地向我稟報,不能有半點虛假,我來為你們上疏請聖命。”
楊銳忙起身,打躬作揖,然後急急忙忙地離開張府。
七 前四川學政為蜀中父老請命
為了談話方便,張之洞把何燃、黃奇祥也接到自己家裡住,夜晚和楊銳一道擠在小客房裡。張之洞和他們一連談了三天話。三個川中學子對他們心目中德高望重的前學臺大人,詳詳細細地述說東鄉一案的冤情,述說朝廷對此案的不當處理後東鄉農人的憤恨和省垣士紳的不平。又說,若此次再得不到公平處理,四川的人心將難以安定,其後果當不可預測。何燃、黃奇祥都有親人在此案中罹難,切膚之痛使得他們更加情緒激昂,說到傷心時甚至嚎啕大哭,涕泗滂沱。張之洞的心情十分沉重。王夫人間或也坐在一旁聽聽,民間的疾苦常常令她黯然淚下。
前些天,何燃、黃奇祥搬出了張府,仍住到原借居的地方,他們和楊銳一起在京師四處活動,將東鄉的冤案遍告官場,以便取得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援。張之洞則在書房裡苦苦地思索著,如何來寫這道奏章。
這是道棘手的奏章,棘手之處很多。
首先,它要推翻已經定了五年之久的舊案。案子翻了,便意味著原判錯了,這便要牽涉到很多人:既有朝廷方面的,也有四川方面的。朝廷方面,處理此案的吏部、都察院的那些官員都還在原來的位子上,他們會認錯嗎?四川方面,當時的總督文格雖免了職,沒過兩年又調到甘肅做藩司。據說此人人緣最好,關係最多。弄到他的頭上去,今後好收場嗎?
其次,棘手之處還在於要否定去年恩承、童華的複審。無疑,這既要得罪兩位朝中大員,又要得罪丁寶楨。恩承、童華都是資格老、羽翼廣的前輩。尤其是恩承,正經八百的黃帶子,據說辛酉年的變局中,此老還是有功之臣,連慈禧都從不對他發脾氣。這樣的人開罪了,日後隨便扔只小鞋給你穿,你受得了嗎?還有那個丁寶楨,也的確不是一個平庸人物,張之洞對他懷有三分敬重,也有三分畏懼。他連安得海都敢拘捕斬殺,若與他結成對頭,他會和你善罷甘休嗎?
。。
第一章 清流砥柱(27)
第三,這又是一個抗糧的案子。完糧交賦,自古以來,就是做老百姓的天職。沒有百姓的糧賦,朝廷吃什麼?官府吃什麼?八旗綠營吃什麼?國家缺了糧賦,還能維持得下去嗎?盤古開天地以來,哪朝哪代不是把向百姓徵糧徵賦當作頭等大事來做!同樣,也把百姓的抗糧抗賦當作頭等大案來鎮壓。抗糧,這是個多麼可怕的罪名!聚眾抗糧鬧事,簡直如同反叛,鎮壓###,理所當然。殺一儆百,鎮壓東鄉的目的,就是要穩住整個四川,甚至全國。這個道理是明擺著的,丁寶楨的話並沒有錯,身為朝廷命官的張之洞也知道此中的關係。
那麼,東鄉這個案子就不要去翻了?抑或是自己不去插手,讓別人去做?
張之洞揹著手在書房裡緩緩地踱來踱去。夫人親手端來的銀耳羹擺在書案上很久了,他也沒有心思去喝一口。他焦急著,心裡煩躁不安,腦子裡思緒紛雜,一團亂麻似的難以理清。
“不,不能!”張之洞突然發狂一樣地在心裡喊叫。儒家信徒的“民本”思想,言官史家的職守使命,前任學政的道義責任,熱血男兒的天理良心,所有這些都告誡他,敦促他,決不能袖手旁觀,決不能冷漠淡然,決不能因個人得失而放棄人間公道!
張之洞停止踱步,毅然坐到書案前,將已冷了的銀耳羹一口吞下,決心義無反顧地為東鄉冤民上疏請命。
他托腮凝思。
東鄉一案的關鍵是屬性。若屬聚眾抗糧鬧事,則派兵鎮壓並無大錯,失誤只在殺人過多。顯然,光緒元年的定案之所以對當事人處理過輕,光緒四年的複審之所以維持原判不變,都是基於這種認識。
但事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