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狼道的教書先生,於是有人趕緊跑到書房,把黃狼道修水渠堵住路的事情,和教書先生一說,教書先生一聽大怒,搬了一張太師椅子,就坐在人們挖開的水渠中間,周圍幾十裡的人,不認識的人實在沒有幾個,更何況是遠近聞名的教書先生?人們看見教書先生來了,誰也不敢再挖渠了。
一位黃狼道的心腹看見了,趕緊跑回家,向黃狼道報告。老爺,咱那水渠讓寺莊村一位教書先生給擋住了。
黃狼道正躺在坑上翻閱帳薄,他不慌不忙扶了一下金絲眼鏡:叫什麼名字?
好像是姓張,聽他們說這位教書先生還教過你呢!
難道是他老人家?
隨後趕緊吩咐手下牽馬備車,直奔水渠。
原來是先生在此,學生近日事務繁雜,還未登門致謝,豈敢有勞先生大駕光臨。
黃狼道一下車,就朝先生跪下。
原來是蘆道臺光臨,老夫年邁,不便還禮,還請蘆道臺恕罪。
張老先生坐在椅子上,左手扶了扶眼鏡,算是還禮。
先生,你這是?
你修水渠是好事,對老夫來說,就未必是一件好事情,修成這麼高的渠道,你讓老夫怎麼回家呀?
先生有話好說,請先生移步到學生家中一敘,學生有事請教。
張老先生從蘆道臺家回來時,黃狼道已經差人在水渠上架了一個橋,而且在橋的兩邊,還修了臺階。
當然這只是傳說。。 最好的txt下載網
黃狼道:飄在傳說與歷史之間的一朵雲(三)
黃狼道:飄在傳說與歷史之間的一朵雲(三)
還有一個傳說與黃狼道有關,也與金末大詩人元好問有關。
這個傳說是這樣的:那是蒙古軍滅了金朝以後,元好問成了亡國之臣,被押解到山東省聊城住了二年禁閉,二年禁閉一完,他見寫《金史》無望,便帶領全家返回忻州,想在家鄉蓋個野史亭,寫金朝野史。
這一天,正是農曆七月十五,元好問過了石嶺關,家鄉的一山一水,故土的一草一木,立刻勾引起他老人家埋藏在心中的故土情愫,不禁吟詠起來:
城中望青山,
一水不易渡。
今朝川塗靜,
偶得展衰步。
蕩如脫囚拘,
廣莫開四顧。
半生無根著,
筋力疲世故。
大似丁令威,
歸來嘆墟墓。
鄉閭喪亂久,
觸目異平素。
這時,他聽見莊稼地裡面有人哭泣。仔細一聽,附近莊稼地裡面也有哭泣聲。他好生奇怪:莊稼長得好好的,人們為什麼要哭呢?於是,他走到一個抱頭痛哭的老漢身邊,問他老人家因何而哭?
那位老人抬頭一看,倆人都愣住了!原來這位老人是元好問年青時的好朋友,名叫王增壽。當元好問問他因何而哭時,王增壽把白石村黃狼道欺人霸道、坑害百姓的事情與元好問說了一遍。他說:這個黃狼道雖然家住在白石村,卻和州官來往密切,權勢很大,不但村裡人怕他,就是忻州西南鄉所有人都不敢惹他。有一年,七里河發大水,因為他家堡牆厚實堅固,沒有沖垮,黃狼道就把堡子以南的地,全部“插”在他的名下。
這還不夠。到了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眼看著莊稼豐收在望,他不是騎著高頭大馬,就是坐上八抬大轎,帶上打手狗腿子,到處閒轉,凡是看見長得好的高粱,他就讓狗腿子在地裡掛上紅布;凡是看見長得好的穀子,他就讓狗腿子掛上黃布;凡是看見長得好的秋菜,他就讓狗腿子掛上綠布;凡是看見長得好的黑豆,他就讓狗腿子掛上黑布;凡是看見長得好的蕎麥,他就讓狗腿子掛上紫布……凡是掛了布的,不管你是秋菜,還是五穀,就等於人們給他種下了,誰也不能動一株一苗。
莊稼是人們的命根子。沒有了糧食,這不是要他們的命嗎?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左右,莊稼地裡到處都能聽見哭聲和笑聲:掛上布的,哭成個淚人兒;沒掛上布的,說明莊稼長得不好,收多收少是自己的,反而高興地笑起來。
所以,在忻州到處都流傳著這麼二句歌謠:
白石出了黃狼道,
哭的哭來笑的笑。
元好問一聽大怒:這還了得!咱們想個法子治治這狗日的。
王增壽聽了此話,抹了一把眼裡的淚水,高興地說:我們早就恨透了這個傢伙,你快想個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