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最沒錢,到年老退休時錢最多,而花錢消費的年齡軌道又正好與此相悖,所以,信貸市場的發展就是為了幫助人們糾正這兩種軌道的矛盾。按揭貸款衍生證券市場的深化,最終就是最大化借貸資金的供給,同時最小化借貸的利息成本。
現在,次貸危機引發了幾乎是全面的金融危機,正在挑戰大衛、甚至整個美國社會的生活方式,挑戰這種借貸消費支撐的經濟模式,挑戰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模式。這種模式的未來會如何?將要終結嗎?如果是終結,其替代模式又是什麼?
借貸消費的起源
就像我們熟悉的傳統中國社會一樣,19世紀末之前的美國社會也不知道上面介紹到的大衛的生活方式,經濟學家當時也沒聽說過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更不熟悉以借貸消費帶動增長的模式。這不奇怪,因為在那之前,以借貸支援消費的必要性不高。
原因是,一直到19世紀末之前,人類還沒有完全解決好基本的溫飽問題,所能生產的東西還不夠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因此,20世紀之前的經濟都是生產驅動型的。就像我女兒多次去過湖南農村老家後,對我感慨說,“你家鄉的人,好像沒有什麼基本生存和簡單精神空間之外的世界,他們早晨清早起來去為生存而生產,忙碌一天下來,吃過飯,到晚上很早又睡覺,他們自己這一代如此,到了下一代還是重複著如此,生存就是為了能多工作一天,多工作一天就是為了簡單地多生存一天,每天這樣重複,每代這樣重複。”以前的美國社會也差不多像傳統中國農村一樣,生產決定一切,一切也差不多都圍繞著生產。所以,毫不奇怪,工業革命的首要任務是改進生產技術、提高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是讓人們走出簡單的溫飽挑戰。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為什麼消費驅動模式不會改變?(2)
事實上,1780年左右工業革命開始,一直到19世紀中期,技術革新主要是圍繞紡織的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圍繞提高每個工人每天的生產率,接下來的火車技術發展是圍繞如何把商品跨地區運輸,讓各地能最大限度地互通有無。
也就是說,在基本的生存需要還沒滿足的時候,當然還顧不上去透過發展金融刺激新的消費需求的出現、刺激非基本生存的消費增長。那時候,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幾乎沒有消費信貸業務,平時,老百姓當然偶爾要借錢,以解決臨時出現的資金需要,但基本是在親戚、教會、朋友網路間相互幫助,正規金融的介入還不成規模。
縫紉機是第一個進入美國家庭的工業革命產品,或說是第一個家庭“大件”,那發生在1850年代,這一大件開啟了消費信貸的歷史。在那之前,美國家庭只有一些木製傢俱、一些金屬餐具等,但沒有所謂的現代工業品,更沒有今天熟悉的電冰箱、電烤箱、微波爐、電扇、電視、汽車、電腦等等,這些都是20世紀的事。——起初,只有少數有錢家庭能買得起縫紉機這樣的奢侈消費品,到1855年左右,一臺縫紉機要65到150美元,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
之所以縫紉機是美國借貸消費模式的起點,是因為一臺縫紉機的價格相當於普通家庭年收入的七分之一有餘。到了1855年時,當時最大的縫紉機公司——公司發現其銷售很難再增長。原因是,那時候,做妻子的一般都不工作,雖然縫紉機能把家庭主婦手工做衣服的時間大大減少,一件襯衣原來要花一天半才能做好,有了機器後只需不到兩小時,但讓妻子節省時間後,她把時間做什麼用呢?一般家庭就不願意花那麼多錢去買進一件工業革命的東西。
1856年,公司的市場營銷總監Edward Clark想出一招:“我們為什麼不讓美國家庭先用上縫紉機,然後分期付款呢?”(見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1999年,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164頁)最初,首付款是5美元,然後,每月再付3至5美元,到付完為止。他的這種金融創新今天看來當然很簡單,但這麼簡單的想法,執行之後,使該公司到1876年時共銷售了26萬多臺縫紉機,遠超過所有其它縫紉機公司的總和!
同一時期,鋼琴製造公司也按照分期付款的金融手段促銷,讓本來只有富有家庭才能享受的鋼琴,能夠進入許多中等收入家庭,讓他們的子女也能從小學習彈鋼琴。
就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