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對抗‘正規軍’;在湖北他們要‘起義’,那就是‘正規軍叛變’了。搞軍隊叛變的效率,較之搞會黨暴動,自然就事半功倍。
不過‘文學社’裡的小革命家,卻有個美中不足─他們之間,有兵無將(這和同盟會內有將無兵的情況,恰相反)。‘文學社’的百任社長蔣翊武(湖南灃縣人),也不過是鄂軍混成協第四十三標三營裡的一個小士兵。後升正副目(正副班長)。其他列名史冊的辛亥功臣熊秉坤等人也都是小兵。所以他們一旦造起反來,局面搞大了,卻有有兵無將之苦─後來情急智生,竟強迫一個反革命的旅長(混成協的協統)黎元洪來領導革命。辛亥之夏,四川‘路案’驟起,清廷要調鄂軍入川彈壓,而眾兵丁不願離鄂。‘文學社’與‘共進社’乃暗通聲氣,終於聯合造反。十月十日武昌城內一聲炮響,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國就搖搖欲墜了。
從‘企臺’到‘總統’
中山先生此時雖病急亂求醫,四處籌款,但所得則極其有限。東西帝國主義都想利用他,但是又不信任他。中山當時在美洲華僑界的最大靠山厥為‘洪門致公堂’,而致公堂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口惠而實不至。據中山先生於一九一○年(宣統二年庚戌正月二十日、陽曆三月一日)‘致美洲同志趙公璧函’,他的第九次起義之失敗,實因缺款五千,而‘波士頓致公堂擔任五千,所寄不過一千九百餘元。紐約致公堂許擔任者,一文未寄’。
所以近代史書如鄧澤如所著‘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蹟’中所羅列的十萬八萬之數,都是‘認捐’的數目,或事後誇大之詞,不是實際的收入。這實在不是‘致公堂’諸公慳吝,而是中山的革命原是個無底洞,鈔票是填不滿的。加以當年華僑社群之中,既無‘王安’,亦無‘包玉剛’。大家都是打工仔,在美國‘排華法’欺壓之下,做點洗衣店、餐館的苦力勞動;終年所得,勉卻飢寒。在一身難保之下,支援革命,已盡其所能了。過分捐獻,大多力不從心。因此中山先生在辛亥七十二烈土死難之後,他實在已羅掘俱窮,甚至自身也衣食難周。
同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中山時年四十六,正值壯年。據黨史所載,他那時正在北美‘致公總堂’支援之下,組織個‘籌餉局’,到處巡迴講演革命,籌募軍餉。但據一些私人記述,中山此時日常生活都很難維持。武昌起義期間,他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城(Denver亦譯但維爾或敦復)一家盧姓唐餐館中打工,當‘企臺’(粵語茶房)。他原先對‘武昌暴動’的訊息,並未有太強烈的反應。因為同樣的起義他已領導過十次了,何況這次的發動者和他並無直接關係呢?可是一天他正手捧餐盤自廚房出來為客人上茶時,忽然有一同事向他大叫一聲說:‘老孫,你有份“電報。”’說著,那同事便把那份來電丟到‘老孫’的餐盤中去。中山拆閱來電,不禁喜出望外。原來那電報(顯然是黃興打來的)是要他立刻束裝回國。因為革命情勢發展迅速,‘中華民國’可能即將成立;一旦成立了,則首任‘大總統’,實非君莫屬也。─果然,兩個多月以後,企臺老孫就真的做起中華民國的首任‘臨時大總統’了。
挖掘了民族良心的‘黃花岡’
孫中山先生實在是十分偉大的。他不但在辛亥革命時代是個最前進的思想家。搞歷史的人一百年後回頭看,孫公仍然是我民族最高層領袖中,近百年來極少有、甚至是唯一的‘現代人’。毛澤東雄才大略也,可是‘太土了’。這三個字不是我們寫歷史的人封他的。那是他枕邊人江青夫人對他的評語。君不見毛主席故宮的偉人書房裡,就找不到一本洋書?君不聞,毛主席自誇把‘資治通鑑’讀了六遍。毛主席一輩子只會做酸溜溜的舊詩詞,而一句‘新’詩也不會寫;毛公也一輩子未穿過西裝,據說也未刷過牙。他這土老兒居然也找到了一個當明星的老婆,實在是難能可貴了。
中山先生是個現代人。他在辛亥革命時的思想,是‘新’得過了頭,也可說是‘躐等’吧。其實他那‘八字’真言,就足夠領導一個‘辛亥革命’了。其他都是多餘的。
為著「驅除韃虜’,同盟會一成立,他們就想到要聯合會黨,搞武裝暴動。在辛亥之前,孫中山所親身領導的所謂‘十大起義’,有八次都是同盟會在它短命的六年(一九○六─一九一一)之內發動的。一九○七年一年之內就‘起義’了四次。計有‘潮州起義’(五月)、‘惠州起義’(六月)、‘欽州起義’(九月)和‘鎮南關起義’(十二月),(外加同年七月光復會徐錫麟的‘安慶起義’)。一九○八年則有‘欽、廉起義’(三月),雲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