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人,商團組織的稅收則是貨幣稅。

威廉又進一步將稅種分為了四種。一種是自己的直屬領地內的農業稅。稅率是六成。也就是說,威廉的農奴們要將六成的收穫交公。

這個稅收雖然在今天看起來,高得有些離譜。但是在當時卻是實打實的善政。比起那些想要從農奴胃袋裡面掏走最後一粒糧食的封建領主,威廉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

而另一部分農稅,則是向領地內的鄉紳與小地主們收取的。

威廉的農業改革只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了。而鄉紳與小地主們所擁有的,小塊的零散土地則仍舊保留著原本的模樣。使用原始而且古老的二圃輪作制度,並且沒有使用任何肥料。

威廉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自然不可能向他們無償的傳播農業知識。所以說,這些鄉紳與小地主的生活,仍舊維持在勉強溫飽的這個水準上。

對於這些人,威廉不為己甚。他只要他們出產的十五分之一而已。也就是十五稅一。這個稅率可以說是非常低廉的——但問題是,在這之前這個稅種從來沒有過。

仍舊維持著封建制度的馬佐維亞大公國,這些鄉紳與小地主在名義上,仍舊算是赫裡福德家族的廷臣與附庸。他們需要向赫裡福德家族提供的只有兩種東西,一種是服兵役。鄉紳與小地主們,是騎兵以及重灌軍士的重要來源。在中世紀時代,這個階層是僅次於騎士階級的,精銳部隊的來源之一。

而另外一種,則是繳納貢賦。

記住,是“貢賦”而不是“賦稅”。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來著。

貢賦並不定量,而且也不侷限物品。可能今天鄉紳們打了兩隻野雞,覺得味道可能不錯,交給了領主就算是貢賦了。這個隨意性很大。而且基本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

而賦稅就不同了。

十五稅一的稅率雖然不高。而在威廉的領地內,那些鄉紳與小地主的數量也不多。但無論好歹,這是一筆錢財。而且隨著威廉掌握的地盤擴大。類似的鄉紳,小地主,自耕農的數量增加。這十五稅一的農業稅的收入,自然也會隨之水漲船高。

威廉這也算是未雨綢繆,現在先把規矩定下來,比以後再改要容易的多。

領地內的那些小鄉紳和地主,都沒有多少實力。就算有些關係什麼的,也不可能動搖到威廉的意志。而想要聚眾反抗什麼的,更是不可能。威廉麾下三千新軍如狼似虎一般。天天拉練,就是在嚇唬人的。十五稅一比掉腦袋好多了。誰吃飽了撐的好日子不過,非要殺頭的?

於是,在秋糧收穫的同時,十五稅一的,針對自由民,自耕農,小地主階級的稅收也開始了。

說起稅收來,在實物稅與錢幣稅兩者之間,威廉也曾經猶豫過。如果用錢幣稅來收稅的話,那麼他的確能簡單容易一點——這些自耕農,地主與鄉紳們經營的產業各不相同。有的是種糧食的,也有的是種麻、亞麻與羅布麻的。還有的放牧,養羊。

如果繳納實物稅的話,那麼這人一捆麥子,那人一捆亞麻。再有的拿來幾筐羊毛,兩扇牛肉……這個看起來是不好看。而且也不好用。

如果要他們繳錢幣稅就簡單多了。一般等價物。多方便啊——問題是,如果這樣的話,交稅的人就慘了。

為了交稅,他們不得不參與到市場買賣中。而在市場買賣中,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弱者。除了要面對奸商壓價之外,還要面對夏秋兩季糧食收穫之後的價格差。

就這樣,這些人在秋天被迫要拿糧食去換錢交稅。要多賣糧食,才能繳納足夠的賦稅。就這樣到了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們又不得不拿錢買糧食。要多拿錢,才能買到足夠的糧食。

這樣一來一回。被迫參與到商業經濟中的農民們,被玩兒死都不多。

就好像明朝時,宰相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的改革之後,明朝農村經濟大幅度敗壞一樣——這兩條稅制改革聽上去好像不錯。取消雜稅,併入一樣賦稅,取消實物稅,以現銀交稅。表面上是增加了稅收。但對於農村經濟的破壞卻非常嚴重。

除了剛剛說過的,增加了農民們的剝削,使農民大量破產,淪為佃農,又或者投效豪強造成土地兼併之外。一條鞭法之後,稅收不單單不會降低,反而會增加。

那些舊的雜稅併入正稅之後是消失了。但是正稅卻增加了。這一點不會讓農民的負擔降低。同時,在此之後,其他新的雜稅還會不斷增加——不要高估中下層官吏階級的操守。

事實上,在一條鞭法出臺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