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九十三章 吾心光明

李往矣並不知道中土神洲發生的事情,還不曉得因為蕭野,他在中土神洲本就不低的名聲,又大漲了一波,並被一群人給“恨”上了。 他正帶著二小,往南夢華洲東南海濱而去。 一旬之後,他和二小來到一個名叫南餘的小國。 南餘國很小,不過十幾州之地,國都叫做梅城,也不過幾十萬人口。 李往矣是繞了路,才來到這南餘國的,因為儒家先聖陽明先生,自西南天妖洲東歸返鄉時,曾途徑南餘國,乘扁舟而渡江。 夜間行船時,立於船頭的陽明先生,觀南餘江波光浩渺、靜水浮月之人間盛景有感,霎時悟道,化萬丈光明而去,飛昇天外。 作為儒家弟子,李往矣很是推崇陽明先生。 格竹致知。 龍場悟道。 知行合一。 從年少時到證道為聖,到平定半洲禍亂,再到化光明而去,陽明先生的一生,可謂是充滿傳奇色彩。 尤其是他開創的心學之道,另闢蹊徑,對儒家學說進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正與補益,受天下儒生的追捧,學風之盛,蔚為大觀。 陽明先生可以說是儒門最後一位先聖。 既然來到了南夢華洲,離陽明先生最後化道飛昇的南餘國那麼近,李往矣自然是要過來看看的。 南餘國邊境,有一條梅關古道,可直通南夢華洲東南大域,雖然繞了路,但時間上反而可能還快一點。 到了南餘國,李往矣帶著二小先去往國都梅城,陽明先生曾在那裡逗留數月,以著書講學。 進了都城,不用特意詢問,就有熱心的民眾,看他們是外鄉人,主動為他們推薦陽明先生舊日的講學之所,好作遊覽。 為追思先聖,原本的普通院落,如今已經被改建為一間書院,就命名為陽明書院。 如今已是南餘國第一聖地,不僅國內最出色的生員,都來此求學、修行,每日還有無數外鄉遊客,慕名而來,想要瞻仰聖蹟。 李往矣和二小,跟著遊客走,前往陽明書院。 陽明書院分內外院,外院為祭祀陽明先生的聖廟,供遊人參觀、祭拜,內院則為教學場所,唯有書院講席與學生可以進入。 李往矣拜了陽明先生,便領著二小離去了,沒有打攪內院的師生。 之後他準備去往陽明先生化道飛昇的南餘江邊,看一眼陽明先生駐足人間的最後之地。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老夫子,帶著一群少年郎,也到江邊瞻仰、祭奠陽明先生。 老夫子顯然是純正的心學傳人,從陽明先生最開始的論“新民”與“親民”,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都講得頭頭是道。 少年讀書郎們聽得很是專注。 當老夫子講完一段,稍事歇息時,一位一看就聰穎伶俐的少女,脆聲詢問:“夫子,陽明先生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惡知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老夫子喝了一口學生遞上來的水,潤了潤嗓子,溫言回道:“無善無噁心之體,意思是人心的本體純潔如白紙,是沒有善惡之別……” 少女打斷道:“夫子,這與《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不是相悖麼,那這兩者誰對誰錯呀?” “額,這……” 老夫子顯然沒想到少女會搬出《三字經》,一時有些被問住了。 畢竟“人之初,性本善”這句,真正的出處是孟子,而講“無善無噁心之體”的是陽明先生,兩位都是大聖人,他一介老儒不好輕易做出論斷。 遊學隊伍後面,貓貓國師坐在李往矣的肩膀上,看老夫子答不上來,忍不住給李往矣傳音:“小李子,這個問題你怎麼看?貓貓記得好像還有一個大聖人說過,‘人之初,性本惡’來著,他們到底誰說的有道理呀?” 李往矣微笑回道:“說性本惡的是荀子,也是一位震古爍今的大聖人,三位聖人各持一論,我也答不上來啊。” “不過不管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或者是無善無惡,引導世人人心向善,總是對的。” “至於到底是善是惡,還是無善無惡,交給世上之人,自行判斷吧。” 貓貓國師有點意外,聽過李往矣在鴻洲講學之後,它還以為小李子什麼都懂呢,看來也有不知道的呀。 李往矣察覺到它略帶誇張的眼神,點了一下它的額頭,笑道:“哪有全知全能,盡曉萬事之人?但需記得多讀書,多觀察世事,總能多知曉一些事理,撥開一些迷霧。” 貓貓國師撇嘴:“嘁,不懂就不懂,跟貓貓說什麼大道理?貓貓我可是天香國師,還不懂這個?” 隨後它又扭頭看向旁邊的寧小枝:“寧小丫頭,你覺得你們人之初,是善還是惡?” 寧小枝搖搖頭:“大哥哥都不知道,我哪裡會知道?不過我知道大哥哥和仙君大人,都是很好很好的人!” 貓貓國師鄙夷,馬屁精! 見老夫子思索了半天,好像一時也說不清到底陽明先生與亞聖,誰對誰錯,李往矣便也沒再聽了,領著二小超過遊學隊伍,前往南餘江邊。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