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佑磨皺緊了眉頭,沒有回答。
這時雙方的船隊已經漸漸的接近了,那艘中國蒸汽軍艦顯然是那些中國帆船的主心骨,他解開了纜繩,解放了那些由他拖曳的帆船之後,便以極快的速度越過所有的中國帆船駛了過來,輕輕巧巧的轉身,攔在了日本船隊的前方。
看到這艘中國軍艦的航速如此之快,伊東佑磨和弟弟伊東佑亨都吃了一驚。
伊東兄弟看清了,出現在面前的中國軍艦形體細長,線形流暢優美,但武備看起來相當薄弱,只有幾門小口徑火炮,面對“東”號鐵甲艦這樣的龐然大物,實力高下立判,但這艘中國軍艦卻絲毫沒有露出怯態,而是以一種高傲的態度擋在了日本軍艦的前方。
西鄉從道又一次舉起了望遠鏡,他清楚的看到艦首處的龍紋金徽,和一側的“飛鴻”兩個漢字。他向上抬了抬望遠鏡,看到飛橋之上,一位身穿寶藍色中國海軍軍服,身披黑麵紅裡披風的中國軍官,正屹立在那裡,正氣凜然的望向自己這邊。
第三百零五章不宣而戰
這位軍官,正是“飛鴻”號高速通報艦的管帶黃建勳!
此時的黃建勳,正定定地審視著面前身形龐大的日本海軍“東”號鐵甲艦,琢磨著破敵之策。
可能是受了“飛鴻”號的鼓舞,那些看起來老邁不堪好象是從中世紀當中走出來的中國澎湖水師的舊式風帆戰船,也一艘艘的使足了吃奶的力氣趕了上來,攔在了日本船隊的前方。
黃建勳奉林義哲之命出發之後,便以最快的速度直駛澎湖,調動澎湖水師協前來助防。
澎湖水師協為清廷於1684年在臺灣澎湖境內設定的軍事單位,隸屬於臺灣鎮,其水師協內的最高長官為副將,共轄有左右兩營兵士,兵力達2000人。清軍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認識到澎湖群島其實是臺灣本島和福建漳泉的門戶。因此在此設定水師協,目的是為了扼住臺灣海峽的咽喉。
黃建勳在到達澎湖之後,便向澎湖水師協統副將吳奇勳出示了閩浙總督李鶴年和福建巡撫林義哲的手令,吳奇勳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刻點齊水師兵船隨同黃建勳出發。
但相比於可以高速前進的蒸汽軍艦,全部由舊式福船武裝起來的澎湖水師航速實在太慢,好在黃建勳腦子靈光,想出了用“飛鴻”號拖著帆船前進的辦法,解決了這個難題。
由於林義哲和直隸總督李鴻章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書信和電報聯絡,是以“飛鴻”號高速通報艦和其他三艘姊妹艦一樣,經常往來於天津到福州的航線上。而在經過海上漕運航線的時候,黃建勳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種壯觀的景象:一艘小火輪拖曳著5到10艘甚至更多的木質沙船,在海上蹣跚航行。
在中國傳統的內河漕運業陷入空前危機之後,林義哲為了解決中國沙船船運所面臨的困境,向建立輪船招商局的李鴻章提出瞭解決辦法,即由江南製造總局建造小型的輪船(小火輪),由沙船船主們合股購買,以便中國傳統的帆船運輸向輪船運輸轉型。李鴻章採納了林義哲的建議,命令江南製造總局開始建造小火輪,“以資民購”,“改換船型”。由於江南製造總局此前已經有了成熟的生產“90天炮艦”的經驗,生產小型輪船自然不在話下。很快,生產出來的大量小火輪便為沙船船王王永盛等沙船運輸業的巨頭全部購入。
由於中國當時還存在著大量的傳統沙船,為了能夠“物盡其用”,同時避免大量的沙船水手失業,王永盛們創造性的發明了以小火輪拖曳沙船進行運輸的辦法。
由於沙船方頭、方梢、平底、淺吃水,它的長寬比大,具有寬、大、扁、淺的特點,不怕沙灘,可以在沙質海底的海域航行,也可在江河湖泊中航行。沙船底平能坐灘,不怕擱淺。在風浪中也安全。特別是風向潮向不同時,因底平吃水淺,受潮水影響比較小,比較安全。加上沙船近海航行方面效能優越。沙船上多桅多帆,可以逆風駛帆,能在海洋上遠航。沙船上桅杆高大,桅高帆高,利於使風,又加上它吃水淺,阻力小,所以,能在海上快速航行。沙船不僅能順風駛船,逆風也能航行,甚至逆風頂水也能航行,再加上沙船航海效能好,七級風能航行無礙,又能耐受一定的風浪,所以在中國南北海路上,大量的由小火輪拖帶著的沙船隊的身影出現了,它們成群結隊的穿行在海上,成為外國人乘客輪來中國時必然會見到的海上奇觀。
而正是這一幕帶給黃建勳的靈感,使他想出了用“飛鴻”號拖帶澎湖水師舊式福船前來琅嶠的辦法。
由於“飛鴻”號的馬力較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