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正向恐慌的逃命,胡恪帶領村民緊追不捨,一口氣追出五里多地,這才掉頭回鎮。此一戰,流寇死傷千人,不少都被打散了,最後跟在高應登身邊的,只不過是幾百人。
胡恪抓了一百多俘虜,這些俘虜被押進村子後,都大哭起來,說自己也是沒有辦法,吃不上飯才跟流寇造反的,要是能有口吃的,誰會做這等事。胡恪向他們尋問這批流寇的來歷,俘虜也不隱瞞,把自己高應登的名號,以及闖王率大軍從甘肅逃回來的事,詳細地說了一遍。
胡恪聽罷,心中暗道不好,告訴村民,趕緊收拾糧食和財物,躲進山裡,以防流寇再次前來。被俘的流寇,全部綁上,暫時押進山中,鄉間的作物,實在沒法收割,因為種的是小米,現在還是穀子,沒成熟的時候,是不能吃的,只能留在地裡。
事實證明,胡恪的做法是正確的,在高應登兵敗之後,是怒火難消,率著手下的殘兵敗將,星夜掉頭尋找高迎祥的大部隊。兩下匯合之後,高應登在戰敗的情況一說,高迎祥也是大怒,除了生氣有百姓敢公然對抗“義軍”之外,也是氣高應登太過無能,連這麼一個小鎮也無法奪下。
他隨即下令,明日一早,就兵發溪山鎮,為高應登報仇,給那些無知小民點顏色看看。
命令傳達下去,李巖知道此事之後,連忙去見李自成,開誠佈公的表示,希望李自成去勸說高迎祥,不要去攻打溪山鎮。別看李巖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但猜也能猜到,十有**是高應登去人家那裡搶劫,結果被人打了回來,如果是好模好樣的話,萬不會如此。
他給李自成的理由很簡單,咱們的口號是“誅無道,剿兵安民”,要是遇到百姓的村鎮就搶,見到百姓就裹挾進來,那和強盜有什麼區別,而且這樣的軍隊,只是人多罷了,沒有一點戰鬥力,要不然,高應登也不會戰敗。更為重要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按現在這個做法,並不可能得到民心,時間一久,反而會失去民心。
李自成認為有理,向李巖拜謝,隨後去見高迎祥,把李巖的觀點,稍微加工,當作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希望高迎祥取消這次行動,不僅不能去打,還要人家賠禮道歉。
高迎祥也是個人物,聽了之後,認為李自成的話,十分有道理。咱們一向以義軍自稱,怎麼總能幹這強盜的事情,以前裹挾百姓,人數是多,看起來是駭人,但真和官兵打起來,遇到狠茬,便是一觸即潰。這也並不是自己的主力部隊無能,其實還能抵擋,可因為那些濫竽充數的太多,他們一向後逃跑,整個軍心就亂了,其他人跟著無心戀戰,只能全往後跑,光自己踩自己,都不知道要死多少,更別說官兵再衝上來。
軍紀作風看來是要進行改革了,不能總是像以前一樣,朝廷說我們是流寇,咱們就精幹流寇的事。既然是義軍,就得多幹仗義的事,沒有依附到我門下的,我可以不去管,但你們現在都依附到我這裡,但我就得對你們的軍紀加以管束,省的給我高迎祥的名頭抹黑。
高迎祥答應了李自成,隨即把各路頭領喊來,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的內容就是嚴肅軍紀,以後但凡是跟著我高迎祥的,就要按照我的軍紀做事,只殺官軍,只搶土豪惡霸,絕對不可擅自搶掠普通百姓,更不許裹挾百姓。如果你們願意,可以留下,如果不願意,現在就可以走,我高迎祥絕不強留。
到場的頭領都是來依附他的,推闖王為老大,現在老大這麼說了,即便心有不願,也不能說半個不字,畢竟現在離隊,一旦遇到官軍,就是死路一條。誰都看到了,高應登連鄉間的百姓都打不過,要是落單了,不等到山西,可能就被滅了。要知道,官軍肯定在後面追呢。
見沒有人反對,高迎祥提出第二件事,讓高應登去溪山鎮給人家道歉。這種事,高應登哪能答應,不過這個時候,李自成站了出來,大聲說道:“我與高兄皆屬舅父部下,既然高兄不願,那就讓我去吧。”
高應登見李自成主動請纓,心中暗想,這小子不會是以道歉為名,實際是想自己去搶溪山鎮這頭肥羊吧。
想到這裡,他也站了起來,說道:“怎能讓李兄弟為了我的事前去給人家道歉,這事是我乾的,一人做事一人當,還是讓我去道歉吧。”
聽高應登如此說,高迎祥哈哈一笑,說道:“你們兩個也不要爭了,這樣,你們兩個一起去。我們大軍繼續前進,等你們給人家道過謙,再來匯合,一起趕往山西。”
歷史上李巖是河南人,並在崇禎十年之後,投效的李自成。書中提前出場,只是配合情節需要,還請諸位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