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膩在那裡,與楊珪媚母子一同取樂。賢淑溫婉的長孫皇后見皇夫似乎淡忘了興業大志,整日迷戀於酒色之中,便出面勸阻唐太宗稍事收斂;被楊珪媚迷惑住了的唐太宗一時哪裡聽得進這些,他一怒之下,甚至準備廢掉長孫皇后和太子李承乾,改立楊珪媚與李明。
唐太宗把他的打算向諫議大夫魏徵提起,耿直中正的魏徵極力反對,他功諫道:“長孫皇后賢德可風,不可無過廢立;況且長孫家族為大唐之興立下了汗馬功勞,怎能無故遭受打擊?楊氏曾為齊王妃,人盡皆知,立為貴妃尚且不妥,豈可立為皇后!倘若陛下一意孤行,必受天下之人非議。”眾大臣也都隨魏徵而堅決反對,唐太宗仔細思量,畢竟不便肆意而為,於是這事便作罷了。
這時有人向唐太宗進言,說楊珪媚之所以極力取悅陛下,是因為她思念丈夫,將伺機殺害陛下,好為死去的王夫及子女報仇。唐太宗對此絲毫沒有顧慮,他認為楊珪媚原本就不是忠於齊王的妻子,早在她做齊王妃時,就已將戀情轉移到自己身上,豈有殺害情郎為怨夫報仇的道理!
明智的唐太宗果然沒有猜錯,楊珪媚最早的確如痴如狂地愛著充滿英雄色彩的李世民;及至“玄武門之變”,由於丈夫和孩子的慘死,她對於自己先前與這位劊子手私通的事,一度感到無比的悔恨和恥辱;到了這個冤家貴為天子,卻仍百般地討好她,於是又產生了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心理;在為丈夫李元吉、太子李建成討得一點名份作為補償後,她索性放縱自己,盡情倒在唐太宗懷裡享受愛憐,並藉助狂歡酒醉,來麻痺自己矛盾的心。如此,她根本無心謀害唐太宗了。
唐太宗與楊珪媚的糾纏,引起了長孫皇后的極度不滿;楊珪媚深知這位德高望重的皇后不可輕易得罪,於是信誓旦旦地向皇后訴說,自己壓根沒有當皇后的念頭,並要求將自己與唐太宗所生的兒子,過繼到前夫李元古名下,以斷絕李明太子的機緣,這樣自然穩定了長孫皇后的思想,從而她對楊珪媚也就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到了這田地,楊珪媚其實已根本無心於名份和地位了,她只要求守著唐太宗這冤家了此一生。
殺孽太重的唐太宗,為了補償心理上欠兄弟的情債,在長孫皇后的支援下,同意了將李明過繼到齊王李元吉名下,而且還另立一子為已故太子李建成的繼承人,使兩位兄弟有了名不符實的後代,這樣既安撫了人心,又不至於引來仇殺,實為兩全之策。
貞觀二十三年夏月,唐太宗患痢疾久治不愈,崩逝於長安。失去了唐太宗,齊王妃楊珪媚也就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又因她在宮中名聲不佳,於是被放出宮中,出家為尼,就這樣結束了她與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充滿愛恨恩怨的孽緣。
文成公主和系吐著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就其態勢而言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力衰弱,以和親委屈求全,以結好蕃邦;另一種則是國力強盛,威震四海,以和親安撫邊遠之邦,有賜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後者卻是趾高氣揚,宣展大國之姿,用親戚關係來籠絡感化疆外野民。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是後一種和親情況的典範。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髮利鹿孤的後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西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他們以“禿髮”為國號,後依語音相近訛變為“吐蕃”。吐蕃人過著以遊牧為主的生活,飼養犛牛、馬、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為松贊干布,是一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讚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