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被誇大的神話(2)

馬尼拉是這些移民最早的選擇地之一。早在10世紀時,中國與菲律賓就有了貿易往來,到了16世紀時,馬尼拉已在全球貿易與中國經濟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儘管中國人更早到來此地,但菲律賓的近代歷史卻是由西班牙人開創的:1571年,在麥哲倫環遊世界到達此地50年之後,它成為了日漸擴張的西班牙帝國的亞洲殖民地。西班牙人將墨西哥的白銀運到了馬尼拉,再由馬尼拉運往中國,從而創造了中國明朝末年的商業繁榮;而中國的瓷器、茶葉從這裡運往歐洲,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商品。

在和吳文煥談話之前,我們參觀了這座建成7年的博物館,它記載了中國人在這個陌生之地的曲折命運。我對那幅鋪滿一整面牆的畫印象深刻,它是三個世紀前一位西班牙傳教士的作品,所畫的是1602年那場著名的大屠殺,當時在馬尼拉超過兩萬名華人被西班牙人所殺。

源源湧入馬尼拉的中國人,是商人、手工匠人,是西班牙殖民者與當地居民的中間人。中國人對做生意的熱衷,使得西班牙人用“Sangley”稱呼他們,這正是閩南語裡“生意”的諧音。但是,不信任感始終存在於華人與西班牙人之間。西班牙人為自己修建了歐洲古堡式的“王城”,而華人則被要求統一居住在王城外的八連城內,白天,他們出來做生意,夜晚則被限制在小小的城內。關於1602年那場屠殺,我們所知不詳,只知道馬尼拉的華人被屠殺殆盡,這場屠殺還導致從馬尼拉前往中國的白銀運輸量銳減,白銀的減少導致了中國境內的經濟危機,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望著那幅刀光劍影,被火光與鮮血佔據的畫面,我不知該作何感慨。我該為中國人的生命力而驕傲嗎?華人居住的八連城地址更改了九次,每一次搬遷都伴隨著一次或大或小的屠殺與騷亂,但是華人一直頑強地生存下來,並且人口繼續增加。還是應該痛心?儘管數量上佔據著絕對優勢,華人卻從來沒有能力和遠道而來的西班牙人抗衡,他們總是處於從屬、屈服、屈辱的地位。

西班牙人給菲律賓帶來了天主教和熱衷歌舞、享樂的傳統,1898年之後,美國人則帶來了現代世界的“自由”、“民主”與英語教育,美元援助……中國人給這裡留下了什麼痕跡?

吳文煥將我們領到博物館的圖書室內,裡面是將近20年以來,華裔文化傳統中心所收集的書籍與雜誌。牆壁上懸掛的是魯迅的水墨畫,門口還有梁啟超翻譯的黎薩爾的詩歌——他是菲律賓早夭的建國之父,這個國家的孫中山。在那個午後,圖書館散發的氣息令人迷醉,油墨味和潮溼帶來的黴味混合在一起。倘若要研究菲律賓的華人歷史,沒有比這裡的收藏更豐富的了。藏書中的很大一部分與東南亞華人創造的經濟奇蹟有關,它是中國人給這些國家帶來的主要影響嗎?

“渲染經濟成就既不符合事實,也對我們的生存環境不利”,吳文煥顯然對國內媒體的片面、一廂情願的報道深表不滿。作為一名業餘的歷史學家,他在10年前出版的一本小冊子《關於華人經濟奇蹟的神話》中,他認定海外華人的經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歷史機緣,如果華人真具有令人詫異的商業頭腦,那為何在制度更為健全的美國、歐洲與日本,華人沒有取得對應的經濟成就?而且吳文煥發現,對於菲律賓的華人商業鉅子的成功,他身上的菲律賓國家特性,可能比他的華人特性更重要,況且“不僅這些人是華人,那些一生在貧苦上掙扎的小攤販也是華人”。“融合是本地華人最好的安排”,吳文煥和他同事們在1992年共同創造了“菲華”這個詞,就像“非洲裔美國人”一樣,它代表著在菲律賓的華人的新身份傳統的形成。

不過,令吳文煥深感不安的是,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傳統與特性的研究缺乏興趣。那個圖書室吸引了日本、美國使館的人員到此尋找資料、探究華人的秘密,而中國使館卻對此毫無興趣。而對於新一代中國移民,吳文煥則發現,他們變得和過去不太一樣,“他們更大膽,也意味著失去道德上的限制。”

未完成的探尋(1)

“這不是柏楊說的那一套。”肖知興講話時,像是一個在讀研究生三年級的學生,單純、熱情、書生氣十足。他34歲,是中國最受尊敬的商業教育機構中歐商學院的年輕、廣受歡迎的教授,之前他在法國的INSEAD商學院讀了5年書,可能也是第一位在權威管理學雜誌《管理科學季刊》發表論文的中國人。

我們坐在圓明園的單向街書店裡談論他的新書《中國人為什麼組織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