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本章結束)…恆言電子書

新航路的開闢

哥倫布透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進行環球航行,但他本人卻沒能活著回到西班牙。1492年8月3日拂曉,3艘帆船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士港起航,向西駛去。率領這支船隊的哥倫布站在旗艦“聖瑪利亞”號的船頭,遠眺無邊無際的大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複雜的,既充滿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還有幾分恐懼。因為在基督教傳說中,大海的四周是無底的深淵,當船到達那裡時會被四周的魔鬼吞沒。洶湧的大海使人無法捉摸,此行的結局也許是到達遍地黃金的地方,也許是葬身海底。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地理大發現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倫布(1451—1506年)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出身於航海事業發達的義大利熱那亞城。他在年輕時就多次參加航海活動,透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和與長期從事遠端航行的航海家們的接觸,他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當時,歐洲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於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奇缺,嚴重地制約了資本的積累。當時歐洲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金幣,黃金又是重要的裝飾品,是財富的象徵,所以人們對它的慾望是無窮的,而歐洲每年的黃金開採量卻非常有限。造成黃金缺乏的原因還在於此前東西方之間的不平衡貿易。歐洲社會上層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和其它產品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卻沒有可以交換的產品,只有用黃金和白銀來交換,導致了金銀的大量外流。這一切導致了人們狂熱地尋找黃金。哥倫布曾經說過:“黃金是一個令人驚歎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可以為所欲為,做到一切。有了黃金,可以把靈魂送上天堂”。這就是當時歐洲人的心理寫照。恩格斯也曾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

然而到哪裡去找黃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託在遙遠的海外和東方。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關鍵是怎樣到達那裡。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把東方描寫得非常富有,說那裡黃金遍地,香料盈野。不過,當時到東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遙遠的東方要經過千難萬險。11世紀時,歐洲封建主曾經組織過十字軍,企圖到東方掠奪一番,結果是傷亡慘重。採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難重重,當時通往東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條:一條在北部,經小亞細亞、黑海、裡海至中亞細亞;一條在中部,從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至波斯灣,再從海路到東方各地;還有一條在南部,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到紅海,再從海路到東方。北部的一條被對歐洲人仇視的土耳其人佔據著,奧斯曼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另外兩條被阿拉伯商人控制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敵對狀態使歐洲人休想經過這裡。東方與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須經過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經阿拉伯商人轉手後要提高8—10倍的價錢。長期以來,歐洲的貴族和商人就想繞過中東地區,另尋途徑,到達中國和印度。到了15世紀末期,歐洲人終於具備了實現這一願望的條件。

15世紀末期,歐洲已經形成比較強大的民族國家,如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任何事業都可以在國家的贊助下進行。當時的天文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歐洲的造船技術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國發明的羅盤針在歐洲已經得到了應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這使遠端航海成為可能。同時在歐洲出現了一批敢於冒險的航海家和贊助者。在新航路的發現中,哥倫布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哥倫布四處尋求資助者,但到處碰壁,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的說法,更不願把錢用在這種冒險上。1486年,哥倫布來到經濟基礎強大的西班牙王宮,向西班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