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落定之後,新加坡看起來又象是一座真正的島嶼了,從炸開的大缺口流瀉過去的柔佛海峽的混濁海水,將這座島嶼割裂開來。然而,這也同這座“堡壘”島嶼本身一樣,只不過是象徵性的。炸藥的重量計算錯了。缺口處的水深不到四英尺——退潮的時候淺得連最矮的日本士兵也能膛過去。
第十一章一連串的災難
山下奉文將軍的部隊同新加坡之間現在只隔著柔佛海峽,這支部隊在柔佛州閃電般的進軍速度向本間將軍施加了新的壓力,促使他在菲律賓重新發動業已停頓的攻勢。新的部隊運抵巴丹前線。日軍共有二萬五千人,同巴丹半島的守軍相比仍然處於一比三的劣勢,但是到了一九四二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末,在坦克的支援下,他們在盟軍沿著納蒂布山坡建立的阿布凱防線的最薄弱處,深深地塞進了一個楔子。
麥克阿瑟試圖重振隊伍計程車氣,他在一月十五日頒佈一道日日命令:“美國的援助正在途中。數以千計的兵員和數以百計的飛機正在調運。。我們在巴丹的部隊比進攻我們的日軍還要多。。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禦將挫敗敵人的進攻。。我們戰鬥,就會贏得勝利;我們撤退,就會被毀滅。”但是,勇氣和決心還不足以挫敗日軍的屢次進攻。當“數以千計的兵員和數以百計的飛機”未見到達的時候,一般致命的無可奈何的情緒在前線散兵坑裡滋長起來。疲憊不堪、飢腸轆轆的美國士兵,用粉筆在頭盔上劃上V 字——不是代表“勝利(Victory)”,而是代表“炮灰(Victim)”。晝夜戰鬥,快把他們的銳氣消磨光了。
白天,敵人從空中和地面向他們發起無情的攻擊;晚上,擴音器不停的嘲罵和鞭炮的僻啪作響吵得他們不得安寧。絕望的情緒在蔓延,睡眠不足,食品、藥品缺乏使傷亡率直線上升。美國兵的忿恨情緒蔓延到菲律賓人中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動搖軍心、沒完沒了的歌詞發洩了這樣的情緒:
我們是巴丹的苦兵卒,沒有媽,沒有爸,沒有山姆大叔,沒有嬸,沒有叔,沒有侄兒和侄女,沒有槍,沒有飛機和大炮,可是沒有人在乎!
一月二十日晚上,突破了納蒂布山坡右翼陣地的五千名新到的日軍發起進攻,麥克阿瑟的阿布凱前沿防線開始崩潰。第二天,溫賴特將軍的左翼陣地遭到猛烈空襲,也開始崩潰。後備部隊緊急調上去支援將敗兵倒的前線。三天以後,薩瑟蘭將軍全面視察了陣地,麥克阿瑟接受了他的參謀長的建議,命令撤退到馬裡韋萊斯山腳下的第二道防線。“我親自選擇和準備了這個陣地,它是固若金湯的,”他發電報向馬歇爾將軍作出保證。“我打算血戰到底,與陣地共存亡。”
冒著不停的空襲,向退守陣地作二十英里的撤退,給美國和菲律賓部隊帶來了新的絕望情緒,這些部隊不僅要同日本人作戰,而且要同疾病、流行性瘧疾,以及難以充飢的食品中缺乏維他命A 而造成的夜盲症作鬥爭。
在陰溼的馬林塔坑道里,氣氛是嚴峻的,這個坑道不僅作為麥克阿瑟將軍的家,也作為他的司令部。上面,炸彈密集、迅速地落在科雷吉多爾島上。救援的飛機不見蹤影,收聽到的美國無線電廣播說,麥克阿瑟重創了日軍,這個訊息象陸軍部屢屢許下的援助就在途中的保證一樣空洞和使人沮喪。但是,儘管參謀長聯席會議可能已經放棄了援救的努力,總統和馬歇爾將軍卻沒有放棄尋找某種辦法的希望。他們派遣前陸軍部長帕特里克·赫爾刊去澳大利亞組織船隻突破敵人的封鎖。他將會發現日本人的“船隻、飛機和大炮都比自己多”。赫爾利雖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終只有幾千噸供應品在夜間由小船運抵科雷吉多爾島。
晚上,“東京玫瑰”無線電廣播不堪入耳的聲音叫囂:一定要在月底之前將麥克阿瑟將軍拉到日本首都的銜上游街。二月初,東條首相為了進一步破壞菲律賓的抵抗,向非律賓人保證:這個國家將被承認為日本“大東亞共榮圈”裡的一個獨立國家。華盛頓沒有送來增援部隊“註定要使菲律賓人為了取得喘息機會而陷於幾乎完全滅絕的狀態”,肺病纏身、在馬林塔坑道里臥床不起的奎松總統,致電建議以宣佈菲律賓中立的方式向日本人投降,以便終止毫無意義的抵抗和折磨。“你們必須確定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阻滯敵人的任務,是迎合奎松呢,還是讓我繼續進行戰鬥,”麥克阿瑟本人在二月九日發給陸軍部的一封電報中補充說。兩人的聯合呼籲“象一顆炸彈一樣地”落在史汀生的辦公桌上。總統立即回電,“斷然否認本政府有可能贊同奎松總統建議中的政治內容”——並且親自“擔保對閣下和貴國人民所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