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每逢星期天,她都要到高君宇的墓前守候,她還寫了十多篇文章寄託哀思。後結集為《濤語》出版。或許是石評梅悲傷過度,三年後,年僅26歲的石評梅也病故了。她的生前好友黃廬隱、陸晶清將她安葬在高君宇的墓旁,使得這對生前未能結為伴侶的有情人,死後並葬以結連理。 。。
完美婚姻秘訣:“給”與“受”——林語堂與廖翠鳳
林語堂夫婦林語堂和他的妻子廖翠鳳都是福建人,林語堂出生在漳州,廖翠鳳出生於廈門鼓浪嶼。林語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時,有兩個很要好的廈門籍同學——陳希佐和陳希慶兄弟。有一次暑假,林語堂去廈門的陳家訪友時,對陳氏兄弟的妹妹一見鍾情,可是陳家是個富豪家庭,對林語堂這個窮牧師的兒子不感興趣。陳父就將隔壁的廖家二女兒翠鳳介紹給他。
廖家雖說家業不如陳家龐大,但在廈門也是名聲顯赫的富家。廖翠鳳的二哥也在聖約翰大學讀書,與林語堂也有交往。經陳父搭橋後,林語堂應廖翠鳳二哥的邀請到廖家做客。此時的廖翠鳳正在上海聖瑪麗書院讀書,對林語堂因學習成績優秀曾三次上臺領獎的事早有耳聞,她躲在屏風後邊偷偷地看他,對林語堂頗有好感。晚上林語堂住在廖家,廖翠鳳還將他的衣服給洗了。第二天林語堂穿衣時發現衣服很潔淨,並不知道是廖小姐給洗的,還以為這是廖家待客的熱情呢!
對於這樁婚事,廖翠鳳的母親心裡並不認同,她覺得林家窮,為女兒的未來生活擔憂,就對她說:“從吃白飯的人家,嫁到吃糙米的人家,你受得了嗎?”沒有料到女兒卻說:“貧窮算得了什麼!”就這樣一錘定音,他們就定下了終身。
林語堂畢業後,應聘到北平清華學校中等科擔任英文教員。三年後他申請到美國留學。行前,於1919年1月9日與廖翠鳳舉行了婚禮,並帶她一起赴美讀書。婚後,林語堂同廖翠鳳商量說:“結婚證書只有在離婚時才有用,我們燒掉它吧,今後用不著它的。”一根火柴將結婚證書燒掉了。
林語堂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學習成績一直是甲等,可是他的助學金卻被取消了。原來是清華在美國的留學生總管施秉元拿留學生的津貼去做股票投機生意,失敗後,上吊自殺了。林語堂沒有了生活來源,恰巧中國勞工青年會招募華工,他就和妻子到法國去打工。後來德國馬克貶值,他們用自己的積蓄到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這期間,他們夫妻的生活仍然很拮据,為了維持生活,廖翠鳳只得變賣自己的首飾來補貼家用。外國人對玉器沒有興趣,每件首飾都賣不上好價錢。翠鳳雖然心疼得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一般,也不得不賤價賣掉。每當此時,林語堂總是安慰她說:“鳳,以後我掙了錢,再買給你。”廖翠鳳並不計較這些,依然相濡以沫地支援林語堂繼續讀書。
1923年林語堂攜妻回國,在北大擔任教授,20世紀30年代又到美國從事寫作,生活境遇大大改善,他與廖翠鳳的愛情依然夫唱婦隨,恩愛如初。1969年他們在臺灣舉行結婚50週年慶典。林語堂為妻子準備了一副金質手鐲,上面鑄了“金玉緣”三字,並刻了詹姆斯·惠特坎·李萊的不朽名詩《老情人》。林語堂將其譯成中文五言詩:
同心相牽掛,一縷情依依。
歲月如梭逝,銀絲鬢已稀。
幽明倘異路,仙府應悽悽。
若欲開口笑,除非相見時。
按他們女兒的說法,“天下再沒有像爸爸媽媽那麼不相同的”。林語堂好靜,廖翠鳳喜歡熱鬧;林語堂不修邊幅,廖翠鳳每次出門都要打扮得齊齊整整;林語堂好吃肉,廖翠鳳喜歡吃魚;林語堂多愁善感,廖翠鳳卻重視實際。然而這些不同的個性,卻沒有成為他們的婚姻的攔路虎,相反的卻成為婚姻互補的有機因素,使得他們的愛情永葆青春。有人問他們,50年婚姻的秘訣是什麼?他們夫妻搶著回答說:“只有兩個字,‘給’和‘受’。只是給予,不在乎得到,才能是完滿的婚姻。”林語堂也感慨地說:“我好比一個氣球,她就是沉重的墜頭兒,若不是她拉著,我還不知要飛到哪兒去呢?”
1976年林語堂病逝於香港,廖翠鳳將他的靈柩運回臺灣,下葬於林家庭院後園,終日與他相伴廝守至今。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卞之琳與張充和
著名新月派詩人卞之琳兩首新穎別緻的愛情詩《魚化石》和《斷章》,早已成為膾炙人口之作。據說,詩人是寫給心目中的戀人張充和的。
卞之琳,於1910年生於江蘇海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