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頡剛、錢穆都支援馮友蘭的觀點。

當時,胡適發表了《與馮友蘭先生討論老子問題》和《評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等文章,提出與馮友蘭商榷,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馮友蘭也發表了《老子年代問題》和《讀“評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答胡適之先生》予以回應。在當年學術爭鳴很寬鬆的氣氛中,他們之間並沒有因此而結怨,胡適不失身份地表示:馮友蘭的觀點不能使他“心服”,“若有充分的證據使我心服,我決不堅持老子早出之說”。

在胡適到了臺灣之後,他出於某種政治目的,開始對留在大陸的馮友蘭採取情緒化的否定態度。他沒有確鑿的證據推翻馮友蘭的“孔子早出說”,卻頑固地堅持他的“老子早出說”,甚至以一些道聽途說的謠言來攻擊馮友蘭,顯得有失大師風範。

馮友蘭與胡適的觀點不同,但他並沒有否認胡適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功績。他認為他的“哲學史”是“因為後來者可以以先來者為鑑,從其中取得經驗教訓”;“在中國哲學史研究近代化的工作中,胡適的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心有靈犀一點通:胡適與吳景超

社會學家吳景超,字北海,生於1901年,安徽歙縣人。1915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3年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社會學,於1928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在國民政府行政院任職。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財經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授。

吳景超在清華讀書時對胡適很敬仰。當年胡適倡導新文學革命,思想激進,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很大。在美國留學期間,吳景超開始與胡適通訊。他將胡適尊為師長,吳景超寫的文章也常寄給胡適審閱。當時,他們的思想觀點一致,特別是在國共兩黨的問題上,幾乎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更增加了他們之間的默契。

1932年5月,胡適邀集丁文江、蔣廷黻、傅斯年、翁文灝等幾個朋友,發起成立“獨立評論”社,創辦了一個專門談政治的週刊《獨立評論》。在清華大學任教的吳景超也被邀請參加,並且捐贈經費30塊大洋。在十幾個成員中,他年齡最小,捐贈也少,屬於“獨立評論”社的“小字輩”。當時,他們每週聚餐一次,以胡適、丁文江、蔣廷黻為首的幾位高談闊論,發表對時局的看法。吳景超出席聚餐時,認真聆聽胡適等人的高見,眼界大開。有時他有些疑問,向胡適請教,都能迎刃而解,使他思想豁然開朗,因此對胡適更加崇敬。胡適對吳景超也很器重。1933年冬天,《獨立評論》開展“*與*”的討論時,蔣廷黻、丁文江公然迎合蔣介石的意願,主張中國實行專制*。胡適卻希望蔣介石實行美國的*政治,反對*專制。在持續一年多的討論中,吳景超堅決地站在胡適一邊,所發表的觀點深得胡適的賞識,不久他就將吳景超安排為《獨立評論》的編輯。

1935年冬,吳景超奉命離開清華,隨翁文灝、蔣廷黻到南京行政院任職。吳景超舉棋不定,就去找胡適請教。胡適當即表態支援他到政府任職,並鼓勵他要“遇事敢言”,做到“教育領袖”的程度。1948年行政院院長翁文灝發行金圓券失敗,胡適向蔣介石舉薦吳景超協助解決善後問題。但這次吳景超對胡適的舉薦並沒有遵命,原因是在20世紀30年代,吳景超在南京政府任職時,與翁文灝相處不睦,他不樂意去幫助翁文灝去收拾殘局。1949年1月北平解放前夕,胡適很關心吳景超的未來,專程派人給他送來兩張飛機票,希望吳景超與他一起飛到南方,可是吳景超被婉辭拒絕。他奉勸胡適也留下來,未能如願。

。 想看書來

心靈默契,詩句傳情:胡適與楊振聲

教育家楊振聲 胡適與楊振聲既是師生又是同事。楊振聲,字今甫,山東蓬萊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兩年後胡適到北大任教,年長於胡適一歲的楊振聲就成了他的親傳弟子。或許是幾乎同齡的緣故,胡適與楊振聲相處得很投契。在楊振聲和一些同學組建學生社團“新潮社”時,胡適親臨指導,對該社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五四”運動爆發時,楊振聲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曾因參與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而被捕。在1919年楊振聲從北大畢業時,胡適考慮到他的處境,推薦他到美國留學。

1924年楊振聲歸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與胡適成了同事。他們的關係更密切,經常切磋文學創作,楊振聲醞釀和創作小說《玉君》時,從胡適那裡得到很多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