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看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行者心下頓悟。
悟空的話很有意思:妖精可以變成菩薩,菩薩可以變成妖精,當菩薩變成妖精時,她到底是妖精還是菩薩?如果妖精代表惡,菩薩代表善,那麼妖精菩薩是不是意味著好壞、善惡集於一身?既然高手都可以變化如意,改變自己的形象,那妖精與菩薩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如何透過妖精與菩薩的假象看到其真實的形象?
觀音對此提供了一個簡單明瞭的回答:判斷菩薩和妖精的唯一標準,在於看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它取決於心中的一念,即心中存的是善念還是惡念。如果心存善念,無論表面看起來是菩薩還是妖精,都是菩薩①。觀音進一步說,其實就連妖精和菩薩本來也都是沒有的。有了念想,才有了妖精、菩薩的區別。心念是可變的,因此,是妖精還是菩薩就不是固定的。心正魔可為神,心不正神就成了魔。觀音這話,說得多高、多透啊。
①觀音這話,似乎也是對“以貌取人”和形象包裝的反對。
聽了觀音的話,行者“心下頓悟”。他悟出了什麼,大可琢磨。難道悟空聽了觀音的話,就真的像佛門公案中說的那樣,見心明性,心地空明、瞬間成佛了不成。從悟空此後的表現看,他還真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因為此後他很快又偷吃人參果,打倒了人參果樹,還回到花果山殺了一千多獵戶。
我的感覺是,孫悟空總體來說比較實際,他至少悟到了一點,那就是,我以前雖然犯了誑上之罪,做了大逆不道之事,被判處過有期徒刑,但佛家是不太在意這些的,只要你改過自新,就可以既往不咎。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與我們現在的法律觀念是不同的。因此,我今日是妖精,明日依然可以成菩薩,對過去的行為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由於觀音強調心中的“一念”,因此以後要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要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改造成功了,就是菩薩,改造不成功,還是妖精。
正因為妖精菩薩的分別,只在一念之間,所以,觀音菩薩可以把八戒、沙僧收在取經人的隊伍中。
你看收沙僧時的光景。沙僧一開始跟木叉打得不亦樂乎,後來知道木叉是觀音菩薩的弟子,馬上放下兵器,見觀音納頭下拜,告道:“菩薩,恕我之罪,待我訴告。我不是妖邪……”此時,沙僧做的是妖邪之事,在流沙河吃人無數,還吃了九個取經人。不過他的內心中,卻以做妖為恥,流露出做妖怪的痛苦。一聽說菩薩要收留他,立即表示“我願皈正果”。反過來說,也正是沙僧心有此“念”,菩薩才給他指了一條明路。送走菩薩後,沙僧也在流沙河“洗心滌慮,再不傷生,專等取經人”。
八戒的情況與此類似,不過,他比沙僧更狠一些,是主動撞上來,“不分好歹,望菩薩舉釘鈀就築”。後來見到菩薩的蓮花,心中驚悚,知道來的是觀音後,撇了釘鈀,納頭下禮道:“老兄,菩薩在哪裡?累煩你引見一引見。”木叉說菩薩不就在那嗎。於是八戒朝上磕頭,厲聲高叫道:“菩薩,恕罪,恕罪!”不過,八戒的皈依稍微困難一些,當觀音說他不應傷生造孽時,八戒說,“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風!常言道,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去也,去也!還不如捉個行人,肥膩膩的吃他家娘!管什麼二罪三罪,千罪萬罪!”說得很兇,其實八戒的意思不過是,如果我不吃人,難道去喝西北風,那不就餓死了。觀音說,可以吃的東西很多啊。八戒聽了這話,似夢###,是啊,有很多方法可以填飽肚子,何必為了填飽肚子而把命送了呢。但又覺得,即使我改正,又有什麼用?反正也不會有什麼出路。於是觀音為他指點一條出路,說“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意思只有一條,跟著唐僧走,大有好處。八戒聽了這個情況,連忙說,“願隨,願隨!”
妖精菩薩,總是一念(2)
從八戒、沙僧皈依前的情況看,他們並不特別高尚,但從內心講,也不願為妖,吃人只是為了度日,並不以吃人、為非作歹為樂。這與取經路上很多妖怪的情況不同。這裡核心的問題,不在於外界環境的好壞,而在於你內心的想法,在於你內心的意向。也就是說,如果條件許可,你是否想往“善”的方向發展。八戒、沙僧都自稱不是妖邪,就是其意向的一種表達。相似的話,唐僧在出發之前也說過,他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這也可以解釋很多從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