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3部分

象,庶乎有益。春秋保乾圖曰:‘三百年鬥歷改憲。’史官用太初鄧平術,有餘分一,在三百年之域,行度轉差,浸以謬錯。琁璣不正,文象不稽。冬至之日日在鬥二十*(二)**'一'*度,而歷以為牽牛中星。先立春一日,則四分數之立春日也。以折獄斷大刑,於氣已迕;用望平和隨時之義,蓋亦遠矣。今改行四分,以遵於堯,以順孔聖奉天之文。冀百君子越有民,同心敬授,*'儻'*獲鹹*(喜)**'熙'*,以明予祖之遺功。”於是四分施行。而欣﹑梵猶以為元首十一月當先大,欲以合耦弦望,命有常日,而十九歲不得七閏,晦朔失實。行之未期,章帝復發聖思,考之經讖,使左中郎將賈逵問治歷者恚С些p李崇﹑太尉屬梁鮪﹑司徒*'掾'*嚴勖﹑太子舍人徐震﹑鉅鹿公乘蘇統及欣﹑梵等十人。

以為月當先小,據春秋經書朔不書晦者,朔必有明晦,不朔必在其月也。即先大,則一月再朔,後月無朔,是明不可必。梵等以為當先大,無文正驗,取欲諧耦十六日*'望'*,月朓□,晦當滅而已。又晦與合同時,不得異日。又上知欣﹑梵穴見,□毋拘歷已班,天元始起之月*(常)**'當'*小。定,後年歷數遂正。永元中,復令史官以九道法候弦望,驗無有差跌。逵論集狀,後之議者,用得折衷,故詳錄焉。

注'一'蔡邕議雲:“梵,清河人。”

逵論曰:“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初者,牽牛中星也。古黃帝﹑夏﹑殷﹑周﹑魯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鬥星也。太初曆鬥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牽牛八度。

案行事史官注,冬﹑夏至日常不及太初曆五度,冬至日在鬥*(一)**'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石氏星經曰:‘黃道規牽牛初直鬥二十度,去極二十五度。’於赤道,鬥二十一度也。四分法與行事候注天度相應。尚書考靈曜‘鬥二十二度,無餘分,冬至在牽牛所起’。又編欣等據今日所在*'未至'*牽牛中星五度,於鬥二十一度四分一,與考靈曜相近,即以明事。元和二年八月,詔書曰‘石不可離’,令兩候,上得筭多者。太史令玄等候元和二年至永元元年,五歲中課日行及冬*(夏)*至鬥*(一)**'二'*十一度四分一,合古歷建星考靈曜日所起,其星閒距度皆如石氏故事。他術以為冬至日在牽牛初者,自此遂黜也。”

逵論曰:“以太初曆考漢元盡太初元年日*(朔)**'食'*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曆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三)**'二'*日。以太初曆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曆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以太初曆考建武元年盡永元元年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曆十七得朔,三得晦,三得二日。又以新曆上考春秋中有日朔者二十四事,失不中者二十三事。天道參差不齊,必有餘,餘又有長短,不可以等齊。治歷者方以七十六歲斷之,則餘分*(稍)**'消'*長,稍得一日。故易金火相革之卦象曰:‘君子以治歷明時。’又曰:‘湯﹑武革命,順乎天應乎人。’言聖人必曆象日月星辰,明數不可貫數千萬歲,其閒必改更,先距求度數,取合日月星辰所在而已。

故求度數,取合日月星辰,有異世之術。太初曆不能下通於今,新曆不能上得漢元。一家曆法必在三百年之閒。故讖文曰‘三百年鬥歷改憲’。漢興,當用太初而不改,下至太初元年百二歲乃改。故其前有先晦一日合朔,下至成﹑哀,以二日為朔,故合朔多在晦,此其明效也。”

逵論曰:“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與日月同,於今歷弦望至差一日以上,輒奏以為變,至以為日漤縮退行。於黃道,自得行度,不為變。願請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課,與待詔星象考校。奏可。臣謹案:前對言冬至日去極一百一十五度,夏至日去極六十七度,春秋分日去極九十一度。

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夏’。五紀論‘日月循黃道,南至牽牛,北至東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七’也。今史官一以赤道為度,不與日月行同,其鬥﹑牽牛﹑*'東井'*﹑輿鬼,赤道得十五,而黃道得十三度半;行東壁﹑奎﹑婁﹑軫﹑角﹑亢,赤道*(十)**'七'*度,黃道八度;或月行多而日月相去反少,謂之日漤。案黃道值牽牛,出赤道南二十五度,其直東井﹑輿鬼,出赤道北*'二十'*五度。赤道者為中天,去極俱九十度,非日月道,而以遙準度日月,失其實行故也。以今太史官候注考元和二年九月已來月行牽牛﹑東井四十九事,無行十一度者;行婁﹑角三十七事,無行十五六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