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子先做樣品,過兩天再來談價錢,要看最後賈珉訂貨量多少來決定,自然是越多越便宜。
賈珉交了10兩銀子定錢,就走了。
總體說來,這個時代的生意人,絕大多數還是比較講信譽的,多數生意,都是口頭交易,書面合同並不多。
離開萬家窯,賈珉就到了周家木匠鋪。賈珉前一段時間在城裡逛的時候,來過這家兩次。
掌櫃的就是木匠師傅,領著三個徒弟。
賈珉來這裡,是要定做酒盒的。這是為那種子母酒準備的包裝盒,賈珉打算把這種酒,打造成高檔的禮品酒。
給周掌櫃的說了自己的思路,又拿出圖形,解釋了一番,木匠算是明白了。然後就是裝裱和內襯,一一交代好,付了一兩銀子,叫他做個樣品出來。過兩天再來談價錢和數量。
另外,又叫木匠做一個大一點兒的包裝箱樣品,一箱12瓶裝。這個比較簡單,只要一般的木箱子就行了。只是賈珉要求是細木板的。這個時代的細木板,也就是木板刨的光滑些而已。
隨後,賈珉就來到了胡家酒坊。
這是城裡比較大的一家酒坊,既自己燒酒,還經營一些酒具,其中就有酒麴。
賈珉自己也是會做酒麴的,但是,原料不太好收集,費事費力,所以,就乾脆外購了。買了20斤酒麴,放進褡褳裡,就去了肉鋪。
不是買肉,而是去了解豬肉的行情的。
肥肉是40文錢一斤,後是35文錢,排骨30文錢,豬頭8文錢,下貨20文錢。
這個時代,肥肉比瘦肉貴,因為肥肉可以做油用。養豬都以肥為美。殺豬時,衡量豬好不好,最常用的指標,就是幾指膘。意思是這個豬的豬肉厚度有幾個手指厚。越厚越好,越肥越好。
這個時代,肉還基本上是一種高檔食品,屬於準奢侈品。一般的平常百姓家,能吃上一頓肉,還是不容易的。
出了肉鋪,就去米鋪。也不是買米,還是去了解行情的。
主要看的是玉米的價格。
從明朝時起,玉米就從傳入中土了。所以,這個時候,在帝都已經有很多的玉米種植了。
這個時候,玉米還主要是作為食品來使用的。造酒的主要糧食,還是高粱。幾乎沒有用玉米造酒的。
養豬能不能賺錢,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肉糧比。也就是生豬的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