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處堡壘的內附牆內,構築個小的密封小方臺專門儲存契丹雪,此方臺長底面寬各約三十安娜尺,外有荊條籬笆充當圍牆,上面用羊毛和泥塗抹,又在外塗上桐油和石灰充塞,倉庫內儲藏各類契丹雪木桶,並在木板上箍鐵,覆蓋以銅網,四面挖掘了曲折的牆孔通風防火,還備有摻雜著果醋和石鹼的水桶隨時準備應急滅火,其外有十二名警備的武士手持長戟巡哨把守。
“現在契丹雪除去專門用來焚燒敵人工事的鐵火毬外,其餘都得反覆提純,按照固定的配方配比。”這是高文現在的要求,最後經過塞琉西亞、塔爾蘇斯之地軍械司匠師們不斷地實驗,將配方比定為最適合安納托利亞乾燥環境的公式,即銃箭火門用的契丹雪配方為硝佔據八分之六十,其餘部分硫磺、木炭的比例三比二。
但是在高文的授意下,硝石佔比例更高的配方還在實驗籌劃當中,這樣能讓契丹雪的燃燒速度更快,爆發力更強大。
次日,當軍隊自營地裡出列後,高文下令“此刻起進入強行軍階段,所有士兵攜帶三日份的糧食,和十字鎬一起揹負於身後行軍,大步兵矛擱在輜車上伴行,接觸到敵人後再使用。此外,輜重車部分攜帶契丹火,部分攜帶足夠全軍五日份的糧食,騎兵團環繞步兵縱隊的前後兩翼擔當搜尋警戒任務。目的地,主教草地!”
主教草地是夾在本都山脈尾巴,和托羅斯山脈尾巴間的一處闊然的草原,其間雜有丘陵起伏,恰好也位於梅利泰內城西部,向來是適宜放牧和爭戰的場所。自古以來便是東羅馬帝國與波斯、撒拉森帝國血腥爭奪的地帶——現在高文的行軍,已經完全放棄了奇襲或分道,在柯基松一路他只留下了德西烏斯統率的少量武裝團和邊民軍,及阿達納伯國送來的一批援軍,在當地遊走迷惑而已。
而最強有力的拳頭,就集中於凱撒利亞出發的這路,高文就是要讓它直來直往、勢不可擋地砸擊在梅利泰內上,將突厥人在其周邊營造的防禦體系被打為齏粉!
而兵站的後勤更為高文重視,他特意命卡帕多西亞大邊塞區的民政長官瑞恩斯坦,和自己的樞密顧問斯文駐屯在此,負責統籌安排。
所以他要求,士兵隨身攜帶三日份的糧食,隨軍的輜重隊攜帶五日份的糧食,沿途不可隨意吃食,而要“就地徵募”(就是搶掠或徵收整個地區居民的所有)來解決。並且當河口兵站得到指令後,要隨時準備運送六日份的軍糧和相應的馱馬、車輛,抵達前線營地補給(實則六日份,最終能有三日份送達,其餘一半要在運送路程當中消耗掉)——總之一切,都經過了縝密的計算,容不得半點馬虎。(未完待續。)
第5章 慈愛之畫
果然在龐大的行軍當中,每個支隊都抽出“夜巡隊”來,搖身一變成了“軍資徵收隊”,這群士兵順著規定好的路線四散而出,身上揹著契丹突火管、鐵叉、弓箭等,九人上下一組,順著整個地區如篦子般“洗刷”了一座座村莊和集鎮,不管它是屬於羅馬土著的,還是突厥人的,還是亞美尼亞人等等,打首的踢開門後,就掏出寫著收據的紙條,如果有人就塞到對方手裡,如果沒人就貼在門板上,接著便是“徵發”牲口、糧食、油鹽等,有膽敢抗拒和逃逸的,騎兵隊很快就跟過來圍剿鎮壓。
不過這和中世紀的其他騎士戰爭的後勤相比,還算是有所文明進步:由野匪式的搶劫及各種犯罪,變為了統一有效的強制徵收而已。
主教草地邊緣丘陵的一座村落當前,大主保人在幕僚和扈從衛士的簇擁下,很有風度很慷慨地親自將一個錢袋,遞到跪在自己面前瑟瑟發抖的一戶亞美尼亞居民的手裡,還摸了摸這家的男孩和女孩的腦袋,親手給他們衣衫裡塞了幾個“塔爾蘇斯金蘋果”(柑橘),及特拉布宗堅果什麼的。
“大軍強行,物資緊缺匱乏,等到我平定了這片高原,你們可以拿著這些收據,去自新會詔諭所兌現金錢回報,或相應的田產。”高文單手叉腰,斗篷翹起,顯得十分威風,語氣也很和藹。
那亞美尼亞男人連連稱讚,他抬眼看去,這位大主保人身後一隊隊帽盔上豎著傘冠形羽飾的擲火兵們,胸前和腰帶上都束掛著裝滿乾糧或契丹雪的皮革袋——他們的宗旨就是儘可能先搶掠我們的,再使用自己的,這樣可以讓軍隊作戰後勤無虞。
“大主保人殿下,請往這裡來點,來點。”幾名隨軍的牧師和畫工,舉著架子和筆,在十餘尺外的一棵樹下不斷喊到,並將這幕“軍民和睦”的景象給迅速畫下,以備傳世。
於是高文笑得更加燦爛,對著畫工的手指方向,漂亮的一字胡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