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
這是《九歌訣》之中分門別類的篇名,亦是傳說之中的上神之名。《九歌訣》作為太一道武學總綱,其神異之處,就在於魂魄分離之法。魂魄之說,關鍵在於神魂和體魄分開修行。
通俗點來說,便是這樣。一個人,精神和肉體乃是統一的一個個體。正因為有神魂存於體魄,所以構成了一個基本的人。道門講究一個三魂七魄。三魂指能夠離開身體的精神,七魄便是指形體產生的精神。有道是附氣之神為魂,附形之靈為魄。
尋常武人,自煉氣始,經納精,藏意兩境孕育,方能成就出神。出神境界以出神異相為標誌。而出神異相的本質,乃是一個人的精氣神在外界的表達。不僅是神魂,更重要的是體魄的表達。
神魂的表達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因為在神魂的掌控之下,你可以輕而易舉地透過身體的器官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各類四想。而對方也能透過眼、耳、口、鼻、舌、身、意來理解你要說的意思。這便是佛門所說的六識。
然而體魄的表達,則變得困難了許多。因為相對於主動的,顯性的神魂來說,體魄處在一個被動的,隱性的位置。想要挖掘體魄的七魄,那麼就必須沉下心,讓自己的意識深入身體,去探索,去尋知。
納精境界的修行,在於讓真氣擁有個人特色。那是將自己的特點,融入真氣之中,從而改變真氣的特質。這一點,八大門派可謂是做得最好的。因為他們各個門派都有了自己的特點,其改變真氣特質的性質,完全可以達到凝氣為物的效果。
至於其他的江湖人,則是各有各的特點。然而許多人只知道要納精,卻不知道為什麼要納精於氣。頗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味道。
許多人懵懵懂懂過了納精之後,才在藏意境界時有幾分領悟。
納精境界,並不只是為了讓真氣更加適合自己而已。雖然這樣的確增加了真氣的威力,但是這並不是納精境界的本意。
納精境界的真正用意,是鋪墊,是為自己的神魂去了解體魄而作鋪墊。當自己的特點融入真氣,這才是第一步的開始。接下來,便是藏意境界,將自己的本心藏入真氣。
這個過程,其實是神魂溝通體魄,開始瞭解的過程。隨著自己心意的進入,對真氣的掌控可以達到入微的效果。在這樣的狀態下,才可以用真氣去疏通奇經八脈。這也是瞭解體魄的過程。
然而瞭解的深度,廣度,因人而異,這就造就了每個人藏意境界的修行時間各不相同。有人修行了一輩子,都沒有突破藏意,進階出神。而有些人可能在短短几年時間,就來到了出神境界。
前者的數量在江湖之中如同過江之鯽,而後者在江湖之中恰似鳳毛麟角。
《九歌訣》的修行與江湖人眾所周知的修行道路完全不同。這一條路一開始,出發的位置就已經註定了非凡。魂魄分離之法,不管境界,只管心性。只要能夠領悟到魂魄所代表的真正含義,然後將神魂與體魄分割開來,那麼就可以讓神魂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了解自己的體魄。這個方法,不知道比江湖人都走的那條武道之路高到哪裡去了。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在局中,想要去了解全域性。跟身在局外去了解全域性,完全是兩個概念。
至少就李沐來看,他看得更清晰也更清楚。
這四個出神異相,可以說是是出神異相,也不是出神異相。這僅僅是自己體魄的表現,還未和神魂真正溝通。《九歌訣》背面記載的分神之法中,已經詳盡地說明了。等到自己神轉魄,魄轉神。相互駕馭,那才算大功告成。自己顯然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這四個虛影出現,純粹是因為嶽葉楓真氣強行灌注的結果。他在最後以明王之力,為李沐向天借來出神之相。
“既然如此,那麼,我也是出神了。”李沐口中喃喃自語。而許坤的劍,已經來到李沐眼前。
河伯沒能阻擋住鑄劍師,而云中君將之攔了下來。之間雲中君腳下騰起一陣白煙,凝結如雲。雲中君駕雲而行,伸手攔下了鑄劍師。鑄劍師被阻攔,而許坤卻不停,他離開了鑄劍師,獨自一人一劍向著李沐刺去。
這個時候,李沐身後的少司命一雙柔夷相和。李沐鼻端聞到了那一股若有若無的芬芳。少司命的身影漸漸淡去,幾乎完全成了透明,而與之相對的,就是李沐身前的大司命。他的身影開始清晰了起來。
響雷劍終於來到了大司命面前。
大司命威嚴的聲音迴響在李沐腦中。“紛總總兮九州,何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