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這次沒有霧氣撲來了,外面是一堵黑壓壓的大牆。汽燈光下,只見大牆為方磚壘成,中間用灰漿填縫,無半點盜掘的跡象。這時大家才猛然想起,盜掘絕不可能,因為通長近20米的棺床上,沒有棺木放置和腐爛的痕跡。並且,從平鋪的金磚光亮無損這一點斷定,棺槨壓根就沒在此停放過。

汽燈放到棺床上,照亮了中間的“金井”。大家擦著臉上的汗水,默默地往裡望著,希圖揭開這有床無棺之謎。

金井位於方磚鋪砌成的棺床之內,是為風水之穴,一抔黃土,無底無蓋,藉以溝通陰陽之氣。棺槨入葬後,必須端端正正地壓在金井之上,以接地氣。人類來自自然,死後亦應迴歸自然,皇天后土便是人類生死存亡的棲息之處。只有與自然融為一體,死者的靈魂才能久興不衰、永世長存……正是源於這種似是非是、似通非通的宗教思想,歷代皇陵在壽官初建之時,開工的第 撮土要慎重地儲存起來,待地宮建成後,把土鄭重地填入金井之中。此種做法,有的研究者認為來自佛教的啟示,有人則認為來自伊斯蘭教的影響,結論尚需進一步探討證實,但卻可以清楚地看出,人類對於土地的依賴和愛戀意識何等根深蒂固。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深信不疑——土地是人類永恆的母親。

正是對土地出於這樣一種膜拜心理,所以,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曾經不止一次地展示過這樣的畫面:蕭瑟秋風裡,荒野古道上,起義軍的馬蹄正揚起漫天的黃塵。可以看見,在沙風土霧中,每面大旗上都寫著“分田地,均貧富”!揭竿而起的義軍為了得到土地,縱橫沙場,逐鹿中原,多少將士在悽清冷寂的荒原上留下了血肉模糊的屍體。天低雲暗,似有無數的幽靈不肯離去。腥風血雨,低吟著熱戀土地的輓歌……

金井、土地、靈魂,三點一線,血肉相連,這融宗教與文化於一體的神秘風俗,格外引起帝王將相的關注。清代的慈禧太后到東陵菩陀峪巡視為她修建的地下玄宮時,曾把手上佩戴的一件極為珍貴的珠串投入金井之內。回宮後又派大臣前往陵地,在金井中放置了數量驚人的珠寶玉器。在清西陵的崇陵地宮中,光緒皇帝棺槨下的金井內,也發現了金質、銀質和其他珠寶,並有用黃緞包裹的半斤黃土和光緒帝生前脫落的一枚臼齒。由此可以看出,帝后對金井的迷信與崇拜,演進到清代,已達到了何種程度。他們自信接了地氣,即可王氣不衰,江山永固。

從定陵玄宮左配殿的棺床和佈設的金井看,這裡應放皇后或妃子的棺槨。那麼為何沒有放置?是否都放在右配殿?發掘人員分析著,提起汽燈,走出小券門,順利地將右配殿的石門開啟,滿懷希望地走進去。就在燈光照亮配殿的剎那間,大家的希望徹底變成失望以至絕望了。和左配殿同樣大小的棺床上,空空蕩蕩,只有一個孤伶伶的金井在棺床中央孑然獨處。發掘人員在殿中察看,沒有一絲被盜掘的痕跡。在西端,同樣發現 座石門,將自來石移開,外面也是一堵方磚壘成的大牆,大牆依然如故。

“這玄宮會不會是假的,帝后葬在了別處?”劉精義的聲音雖是極小,卻在大家心中造成了不小的震動。是呵!這個玄宮會不會是假的?歷史上帝王的假墓偽冢並不少見。甘肅的伏羲陵、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是真是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至今難辨真偽,還有朱元璋死後從都城十三個城門同時抬出棺材的民間傳說;同時,據十三陵區的百姓傳言,萬曆入葬時,有十八口棺材分別葬在陵區的山中……這一切又使大家想起在發掘中遇到的一塊“指路石”,難道天下真有這樣的好事,把偌大的一座皇帝陵埋下“指路石”,讓後人輕而易舉地挖掘?如果真是一座空宮,這近兩年的辛苦不就付之東流了嗎?此時,大家心中已不再恐懼玄宮的毒氣和暗箭,重要的是儘快找到帝后的棺槨。所幸的是,按照自來石書寫的‘玄宮七座門”提示,還應該有一座門尚未開啟,這是大家心中的最後一線希望。定陵發掘的成敗在此一舉。

發掘人員走出右配殿狹窄的券洞,沿寬敞的中殿繼續向裡探尋。顯然,大家的腳步比先前加快了,地面上散落的腐朽木板被踩得嘎嘎響動,微弱的汽燈光尤如暗夜的燈塔,導引著夜航者在迷濛遼闊的霧海中顛簸前行。

最後一道石門出現了。

發掘人員猶如發現新大陸一樣,在絕望中迎來燦燦曙光,一種生命的騷動和靈魂的激情噴湧開來,在這27米的玄宮深處升騰爆裂。30年後,發掘隊長趙其昌回憶那個短暫的瞬間,曾作過這樣的描述:

“我們幾乎是撲到門前的,可到了門前誰也不願意去開啟它。這座石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