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後世簡稱《內經》,原為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因其內容主要論及針灸、經絡,故又名《針經》,唐代王冰時稱《靈樞》。至宋代,史崧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此後《素問》、《靈樞》成為《內經》的兩大組成部分而流傳於世。《內經》一書非一人一時之作,一般認為本書主要部分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並在它流傳過程中摻入了一些後人補撰的內容。該書內容豐富,書中從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針灸、方藥等方面,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治療作了較系統的論述,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全面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