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6部分

870年,路易·拿破崙皇帝的法國政府,由於對普魯士宣戰而自我毀滅。普魯士人在他們共同邊境的戰鬥中摧毀了法軍,然後長驅直入,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任何未來的法國軍事威脅,新統一的德國併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暴露於未來的入侵前面。

法國軍事工程師於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準備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里,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面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稜堡,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透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施裡芬將軍對於比利時在列日和那慕爾面向德國的設防據點感到憤怒,他抱怨它的軍事防禦旨在“……阻止德國侵入其領土,但它對法國的邊境卻不設防”。對於比利時擔心德國而不擔心法國的原因,這位將軍裝作不知道。

施裡芬這位能幹的戰略家,是軍事史上博覽群書的人之一。他從坎尼之戰中得到許多啟示,漢尼拔用包圍兩翼和後衛擊敗了較強的羅馬人。施裡芬將軍的相似的計劃集中在梅斯,這是一個最靠近法國邊境的德國城市,距離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

曾經看過一幅施利芬的肖像畫,作為德國參謀本部的著名參謀總長之一,施利芬的長相離標準的職業軍人差得很遠:臉色蒼白,身形消瘦,略有些謝頂,恰如一個文弱書生。最令人詫異的,莫過於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戰略大師的眼睛一如普通人一樣灰暗無光,全不見戰略家獨有的靈氣與智慧。自然,熟悉施利芬的人則對這一點不太會感到驚訝――他本是一個高度的近視眼。

自19世紀至二戰結束前,世界陸軍之強,莫過於德國,而作為德國陸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的德國參謀本部,特別是一戰前的德國參謀本部,更是藏龍臥虎、人才輩出,至今仍然令無數熱血男兒心嚮往之。在德國參謀本部的歷屆參謀總長之中,成就最高的當數輔佐俾斯麥先後打贏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統一德意志的毛奇(Moltke);而最為中國人所熟悉的,當數毛奇的繼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元帥的瓦德西(Waldersee)。施利芬是瓦德西的後任,任參謀總長的時間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時間。

以這個築壘地區為樞軸,由七十九個師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戰經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面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八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國人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從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面。

如果法國士兵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把八個德國固定師趕向萊茵河,這樣就更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德國人將從後面來攻打法國人。法國的要塞炮只面對德國,不能轉向西面來對付從法國方面進攻的德國人。

施裡芬計劃是為了避開開戰時直接進攻法國所遇到的四個堅固的堡壘,計劃西線全部兵力72個師中,53個師都分配在迂迴的右翼上,迂迴必需假道荷蘭,避開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和納慕爾要塞,直接進入法國領土對巴黎進行攻擊或者包圍,之後在從法國的四個堡壘薄弱的後方進行攻擊,整個右翼起到的作用是像一把大鐮刀迅速地橫掃法國。10個師面對凡爾登,作為部署的樞紐。這個樞紐的部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避免在計劃過程中左右翼間出現的空缺,特地用10個師部署填補在凡爾登這個樞紐空缺,而左翼以9個師的兵力部署在與法國的交界處一邊阻止法軍的突入一邊引誘法軍深入德國領地然後右翼的迂迴部隊從後包抄,將其殲滅在德國境內。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亦在右翼的德軍的進軍範圍之內,初步估計施裡芬計劃其中就包括吞併比利時。

他的伯父在1890年曾預言下一次戰爭可能要打7年(甚或30年),因為現代國家的資源太巨大,僅一次會戰失敗並不能迫使它放棄戰爭。小毛奇在1906年說得更徹底:“那是一種民族戰爭,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