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隆塞與德烏敦方面的交通線徹底截斷。此時趕到隆塞的英國、暹羅援軍全部都是輕裝簡行,不僅沒有攜帶足夠的武器彈藥,甚至連最基礎的口糧都沒有太多。
第二旅截斷了隆塞與德烏敦的交通線之後,隆塞的軍隊哪怕在兵力數量上比空中騎兵三個旅要多一倍,可火力和物力則全然不及。
不僅如此,第二旅剛剛落地不久,立刻就趁著夜色打了一場伏擊戰,殲滅了一股正在連夜趕路的德烏敦援軍,摧毀了一批敵軍的後勤物資。當殘兵敗將把這個訊息傳到隆塞時,整個隆塞還沒開戰就已經陷入了一陣恐慌之中。
失去物資,截斷後路,這是軍中最忌諱的事情。
這些長途跋涉趕了七八天路計程車兵,早已是人困馬乏,現在又遭受如此劇烈的精神折磨,險些就要崩潰下去。
然而不等隆塞的敵軍自行崩潰,就在第二旅完成首次伏擊的三個小時後,早已埋伏許久的第一旅和第三旅正式向隆塞發動進攻。戰場上不會有任何憐憫之心,就是要在敵人心慌意亂之際,不給任何喘息機會的發動突襲,勢必要一鼓作氣全殲了塞隆的全部敵軍。
戰鬥從凌晨一直進行到次日中午,槍聲、炮聲幾乎沒有停止過。
隆塞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這裡的軍隊也沒有時間修築任何陣地,就這樣眼睜睜的讓中國軍隊衝殺進來。弗倫奇軍團第四師試圖在一些重要位置設防阻擋中國的攻勢,起初還起到一定效果,可是直到天亮之後,高強度的作戰消耗實在太快,第四師上上下下的彈藥出現嚴重匱乏,戰鬥力急速銳減。
到了晌午,城內守軍的陣線全部崩潰,士兵們只知道逃跑,根本無心再戰。然而連日的長途跋涉行軍,到現在幾乎連逃跑的力氣都沒有了。
到了下午,中國軍隊徹底佔領塞隆,全殲了弗倫奇軍團第四師,宣告隆塞大捷。
這場戰鬥的大獲全勝,改變了暹羅作戰長達半年之久的僵局局面。中國軍隊的攻勢從這一天前開始發生重大轉折,無論是在之前的德烏敦還是在之後的暹羅北部地區作戰,戰況開始越來越順利,而暹羅守軍自此之後再無抵抗的銳氣。
對於弗倫奇軍團而言,他們轉戰到暹羅的第一戰就損失了一個師,不可不謂是出師不利。隆塞的失利就像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瘋狂的侵蝕著弗倫奇軍團與暹羅地方守軍的心理,一股巨大的陰影自此誕生,而且直到幾十年之後都揮之不去。
德烏敦上上下下士氣大跌,曼谷更是人心惶惶。因為整個暹羅北部地區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阻擋敵人,這一路下來直到曼谷可謂是無兵可守。一些大戶人家和英國殖民者們對軍隊的信心嚴重下降,早早的開始打點行裝,把能轉移的東西都先轉移到海峽殖民地。
第1112章,體制爭議
隆塞大捷傳到中國國內時,已經是十一月中旬。
雖然比起前不久中日戰爭大獲全勝來說,這次勝利看似頗有不起眼,但是終歸是中國軍隊在國外的一次勝利,自然而然會引起一番歡呼。
與此同時,南京雨花臺國會大廈就“勳位”改制“爵位”的討論,前前後後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論證會議開了七八場,考證會議也開了十幾二十場。國會議員就這個問題爭執不休,大致的聲音分為三派,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有人無所謂。
然而總體的來說,選擇保持中立的議員實際上同樣是支援改制,反正不過是一個稱謂而已,袁世凱頒佈的勳位制度還沒有爵位制度顯得好聽。
反對派一直將“爵位制度”與君主國制捆綁在一起,認為這明顯是一次有預謀、有動機的政治行為,是陰謀家試圖顛覆共和國大體的一次試探。這部分議員基本上全是之前同盟會和進步黨的知識分子,情緒激動之時甚至聲淚俱下的痛訴不止。
支援改制的一派人數不少,大部分是舊官僚、資產階級和大地主。至於他們這些人支援理據不想反對派那麼單一,可謂是各有各的說法。有人站在國際形勢的角度,認為為了更好湊近共同體計劃的發展,應該在榮譽制度上達成四國一致;也有人拿出周王朝典故,推說爵位制度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再者“共和”一詞也是源自周王朝,根本無甚不妥。
從整體上而言,國會大部分議員是支援改制,然而因為反對派的人數也不算少,投票的話未必有絕對勝券,而且反對派的理由又太過託大,這種“反共和”的罪名可不是什麼人都當得起的。更重要的是,做為元首嫡系黨派,國民共進會的大部分議員是保持中立,因此誰也猜不透元首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