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錯了。
第752章
這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由於日軍佇列過長,而且毫無防備,轉瞬之間,後部上百條戰船已被切成幾段,雖然日軍人數佔優,卻陷入明軍分割包圍,動彈不得。
包圍圈內的日軍一片慌亂,他們紛紛拿起武器,準備和跳上船的明軍肉搏,然而明軍戰艦卻絲毫不動,保持著詭異的平靜。
日軍的疑問沒有持續太久,便聽到了答案——可怕的轟鳴聲。
明軍的第二波攻擊開始,不用跳幫,不用肉搏,因為在鄧子龍的戰艦上,裝備著一種武器——虎蹲炮。這是一種大型火炮,射程可達半里,雖然威力一般,炮彈飛個幾百米就得掉水裡,但近距離內打日軍的鐵皮木頭船,還是綽綽有餘。
就這樣,在炮轟、哀嚎、和慘叫聲中,日艦隊後軍損失慘重,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
當炮聲響起的時候,前軍的島津義弘立即意識到,中埋伏了。
但很快,他就顯示出了驚人的鎮定與沉著,並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繼續前進。
後軍已經深陷重圍,敵軍兵力不清,所以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攻擊向前,與順天的小西行長會師。只有這樣,才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在島津義弘的指揮下,日軍艦隊拋棄了後軍,不顧一切地向前挺進。
然而,他們沒能走多遠。
當島津義弘軍剛剛衝出露梁海時,便遭受了第二次致命的打擊——李舜臣出現了。
被冷落三年後,李舜臣終於再次成為了水軍統領,當他於三個月前上任時,迎接他的,卻只有兩千多老弱殘兵和一些破爛的船隻,因為他的前任元均在戰死的同時,還帶走了許多水軍艦船作為陪葬。
此時,明朝水軍尚未到來,日軍主帥藤堂高虎率領艦隊橫掃朝鮮海峽,無人可擋,而李舜臣,什麼都沒有。
九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餘條戰艦,闖入鳴梁海峽。
李舜臣得知訊息後,即刻率少量龜船出戰,確切地說,是十二條。這已經是他的全部家當。
四百對十二,於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雖然李舜臣是少有的水軍天才,此戰也必敗無疑,除非奇蹟發生。
但事實告訴我們,奇蹟,正是由天才創造的。
戰役結局證明,藤堂高虎的水軍技術,也就能對付元均這類的廢物,經過激戰,李舜臣輕鬆獲勝,並擊沉四十餘艘敵艦,殲滅日水軍三千餘人,日軍將領波多信時被擊斃,藤堂高虎身負重傷,差點被生擒,日軍大敗,史稱鳴梁海之戰。
第762章
要按照他的說法和演算法,明軍計程車兵估計都是死後從墳裡刨出來的(一共也就四、五萬人),日軍都是拿白鴿的和平使者(死傷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應該算是雙面間諜,明明和日軍勾結,偏偏還把日軍趕跑了。
這人不但無恥,還很無聊,彈劾一封接著一封,鬧到最後,連不愛搭理人的萬曆也忍不住了,直接給他下了個革職令讓他滾蛋。
然而,從根本上講,封賞過少,彈劾過多的責任者並不是丁應泰,更不是萬曆,因為按照明朝的慣例和規定,像抗倭援朝這種規模的戰役,帶幾萬人出去打一場,封賞就這麼少,彈劾就這麼多,大家都習慣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雖然可笑,卻很真實:
對明朝而言,這實在不是個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麼大事,自然就沒人管,自己不管別人當然也不管,加上那些無聊的言官潑髒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單全收,日本和朝鮮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各說各話,於是,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就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爭議、誤解、謎團。
然而無論大小,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樣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為了摧垮貪慾和邪惡,遠赴他鄉,進行過一場偉大的戰爭,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裡,他們中的許多人,為此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知道有這樣一場戰爭,有這樣一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英勇奮戰,毫無畏懼。
為了那些無比的智慧,無畏的勇氣,以及無私的犧牲。
萬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徵倭總兵麻貴率軍凱旋歸來,明神宗在午門接見了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厭其煩的程式儀式後,明神宗下旨,當眾宣讀大明詔書,通傳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結束。
這是一封詔書,也是一個預言,因為在這份長篇大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