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敵。圍魏救趙以調動敵人,最後以少勝多,一舉制敵!這,難道不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經典戰例嗎?”
“如今王將軍率軍北上,尚未交兵,你們就斷言勝負,若是他日王將軍旗開得勝,你們今日言詞尚在,豈有不自辱之理?何況,王將軍北上,又豈如孫文臺一般,僅是出於私心?他北上乃是為了勤王救國,即便眾寡不敵,我等也當善禱善頌,祝其旗開得勝,哪有反過來詛咒的道理?”
他引經據典,最後更是將問題的高度上升到了愛國範疇,眾童哪裡辯得過他?一個個瞠目結舌之餘,卻也不肯服氣,紛紛道:“偏是他有理,每次都是他有理,咱們說不過他,且只管任他去,不理他也就是了。”
說著,紛紛散去,小諸葛亮一番雄辯得勝,卻僅僅贏得了龐統的友情,而被眾人所摒棄,此中利弊得失,還真的很難說。
當然,他自己也不在意,這種事他經歷的多了,只當是鶴立雞群必須經歷的一幕,全然不往心裡去。
“荊襄人傑地靈,果然不虛,小小幼童,尚未足十歲,就能發此宏論,雄辯滔滔,令得我心亦有慼慼然。廣元,你我這般年紀時,可有此見識口才?”
學堂裡的學員並不止少年和幼童,也有不少年紀較大的,甚至不乏已經廣有名聲,學有所成之人,比如司徒崔烈之子,崔均字州平者,也是在學堂掛了名的。這些人年紀長,自不會加入少年們的辯論,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發表看法,感慨所見所聞。
說話之人,是個不到二十歲的青年,他的同伴和他年紀差不多,此刻也是一臉的驚歎。
“我倒還好,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