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點不見暮氣:“看少將軍也是個爽快人,老夫也就直說了……” 他重重一揮手:“退兵!趁著這個機會退兵!” “於私,老夫以項上人頭擔保,朝廷一定不會忘記少將軍父子的功績,只要少將軍肯就此罷兵,朝廷必不吝封賞,便是封侯,卻也不難!” “於公,洛陽城可免去一場慘禍,朝廷也不會發生太大的動盪,只消天不亡漢,日後必有匡正之時。不知少將軍意下如何?” 韓融早看出了王家現在是王羽主事,所以他也不兜圈子,直接找上王羽談條件。 他的說法很直白,而且面面俱到,從朝廷大義,到黎民百姓,再加上王家的前程,都說了個遍,讓人無從拒絕。連最堅定的保皇黨王匡,都只有聽著的份兒。 北線空虛,東線內訌,南線慘敗,速攻洛陽已成泡影;另一方面,董卓已經開始籌劃遷都,聯軍再堅持下去,也毫無意義。 不過,說服王匡沒用,現在主事的是王羽。連王匡都有些擔心的看著王羽,生怕他又衝動起來,把韓融這位大鴻臚給一腳踹翻。 王羽的反應,讓眾人鬆了口氣,他沒說什麼大義凜然的言辭,而是冷靜的反問道:“韓公的意思,王羽明白了,不過,羽也有一事不明。” “哦?但說無妨。” “據我所知,董卓已經在朝堂上提出了遷都的提議,並在朝議中強行透過,就算王羽退兵,難道您還有回天之力不成?何況,各路諸侯的態度您也看見了,您認為羽能影響他們嗎?” “呵,少將軍的訊息果然靈通。” 韓融微微一笑,意味深長的說道:“在朝中秉持公議,是老夫等朝中大臣的職責,自當盡力而為,若不能成功,再尋少將軍未晚。至於關東諸侯,呵呵,諸侯雖眾,但董仲穎所懼者,唯少將軍而已,若無少將軍,他安肯輕易放棄洛陽?” “如此甚好,就這麼說定了。”王羽點點頭。 “少將軍快人快語,不愧為我大漢中興之望啊。”韓融大喜,對王羽的好評,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他評人的名頭沒有許子將那麼大,但若是普通人得了韓融這一評,當地的郡守、刺史,肯定是要聞風而來,選拔為官的,職位還不能小了。 這就是名士效應。 王匡欣喜之餘,也有些迷糊,看起來,王羽跟韓融達成了什麼協議,於是皆大歡喜了。可是,兩人說的話到底有什麼深意,他完全就聽不出。 見二人相談甚歡,其他幾個使臣也是紛紛上前祝賀,王匡只能找妹夫諮詢了,“季友,這到底……” “後生可畏啊。” 胡母班搖搖頭,感慨萬千道:“鵬舉乃是軍將,在戰局方面思慮周全倒還罷了,但他對朝局的認識,竟然也如此深刻,實在是匪夷所思啊!兄長,漢統不衰,王、胡兩家,也是振興有望,我連夜修書回泰山,鵬舉若有意……” 在妹夫那裡得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答覆,王匡的思路更亂了,回營路上,他尋了個機會,直接找王羽問道:“鵬舉,你與元長公所約之事,到底……” 老爹的政治敏感度,確實太差了,王羽暗自嘆了口氣,輕聲解釋道:“就是表明態度罷了。我泰山王家,是朝廷的忠臣,朝廷指到哪兒,咱們就打到哪兒……” “就這樣?”王匡不明白,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一直以來,他就是這麼做的啊。 “就這樣。”王羽笑而不語,這件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沒法說的太直白。 朝廷,是個很空泛的名詞。 皇帝可以代表朝廷,不過只是個幌子,因為現在的漢帝根本沒掌握任何權利;董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朝廷,老爹王匡的這個河內太守就是董卓封的;此外,百官也可以各自代表朝廷。 無論是小說,還是史書,對諸侯討董過程中,朝中百官的動向都沒有詳加描寫,好像他們不存在一樣。 但是,朝中百官都是老資格的政客,沒幾個是善茬,就算迫於董卓的暴力,無法正面對抗,私下裡也會有各自的想法。 王羽知道,以王允為代表的一派,正在策劃一場大行動,他還以此為參考,制訂了對付呂布的策略。 關東諸侯的勤王之舉,破壞並延遲了王允的計劃,對參與王允計劃的大臣而言,有外援很好,但不受控制的外援,就很致命了。 在他們原先的設想中,應該是可以將混亂控制一定範圍內,就解決掉董卓這個麻煩的。可現在搞得都要遷都了,這要他們如何能夠坦然面對? 王羽不確定韓融和王允是不是一派,所以他試探了一下。 結果表明,韓融的態度果然是標準的政客文人模式,他希望得到王羽這個外援,但不希望王羽自行其是,而是跟著朝廷的指揮棒轉。 這種美差,王羽當然要答應。 跟袁紹鬧僵不要緊,諸侯什麼的,本就是競爭對手,遲早也要兵戎相見。而朝中大臣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代表朝廷,送給自己很多東西,就像韓融許諾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