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者是海面下的冰山本身。為知識顯性化發展提供廣大根基的隱性知識,是創新之源,創新之本。
將“高度編碼/未編碼”與“具體/抽象”兩個維度交叉起來,可以將知識區分為技術知識、科學知識、審美知識、手工藝知識;將“已編碼/未編碼”與“未擴散/擴散”兩個維度交叉起來,可以把知識區分為專有知識、公共知識、個人知識、常識知識;將“抽象/具體”與“未擴散/擴散”維度交叉起來,可以把知識區分為秘密知識、科學知識、區域性知識、主題知識……我們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傳統知識經濟以及智慧財產權體系,不能覆蓋這些知識領域的絕大部分;而以創意、個性化為特徵的新的知識形態和知識領域,如創意經濟、部落格、人工智慧的發展,迫切要求為新的增長領域立法。
自由版權是相對於智慧財產權提出的。智慧財產權是知識壟斷權,自由版權是知識開放權;智慧財產權的主要物件是顯性知識,自由版權的主要物件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創新結果,隱性知識是創新過程。完整的知識經濟及創新,是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迴圈的結果。離開了隱性知識和創新過程,知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了顯性知識和創新結果,知識就會脫離它的功利。智慧財產權和自由版權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受工業化傳統影響,人們更多地把知識經濟理解為顯性知識經濟,而忽略了對創新最具有活力的部分—隱性知識—的把握,割裂創新結果與過程之間的聯絡,對顯性知識的過分保護降低了知識的活力。在這一背景下,啟用隱性知識、釋放知識潛力,成為推動知識經濟創新的重要使命。建立和完善自由版權體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知本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提出知識資本、智力資產、知識資產、人力資本等概念,但知本有別於知識資本的概念。
提出“知本”①概念的初衷之一,是解決資本感性化的問題。資本過去一直是以理性的形式存在的,與感性的人脫節。知識經濟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感性的人與理性的資本結合起來,結合方式就是知識存在於感性的勞動者的頭腦中,與資本實現融合。
許多人誤解了這個初衷,把知本理解為知識資本,或知識資本+物質資本,而忽略了我們一再強調的知本的勞動特徵。舉例來說,智慧財產權化的資本是不是知本呢?我認為不是,因為智慧財產權可以脫離勞動者的大腦,而以物化的形式獨立存在,就不符合知本必須以活勞動的形式存在的定義條件。
哪些情況屬於知本呢?我們可以不完全地列舉一些:
—老闆直接參加知識性勞動,例如仍在一線編寫程式的軟體公司老闆;
—老闆在不脫產狀態下,直接作為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所有者;
—掌握作為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顯性與隱性知識的高階開發人員,以勞動者身份獲得公司期權,或成為股份所有者;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後現代經濟——資本(7)
—由於公司決策前移,CRM(客戶關係管理)等一線員工在勞動狀態掌握公司決策權和關鍵客戶資源的情況;②
—掌握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創意人員;
—在家辦公自我僱用的知識工作者;
……
在這些情況下,掌握資本的人同時都是勞動者;勞動者透過活的知識勞動分享資本;知識不能完全被物化而被資本所有者剝離佔有。
知本從經濟角度說,是指把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同活勞動相結合。知本作為生產要素,最主要的特徵是兼具資本和勞動的經濟特徵。知識資本,可以離開活勞動而以物化方式存在;以創新為特徵的知識這種可以增值的價值,無法脫離勞動者頭腦而存在。因此要把知識資本等於知本,除非同時讓它等價於知識勞動。在這個意義上說,知本倒是與人力資本這個概念較近。
一種“資本+活勞動”型的生產要素,可不可以被單獨當做資本這種單一的生產要素?當然可以,但這種替代會帶有特殊性。
知本家群體的特徵,首先應來自 “知本”本身的特徵。最根本的一點是:在知本中,資本與勞動一體化。在知本生產方式中,生產資料與勞動一體化。這是與資本的生產方式最主要的不同。
由於在知識生產中,資本與勞動一體化,知本家必然不同於資本家。知本家時代是草根創業時代,也就是活勞動與知識結合創造財富的時代。
“知本”這個概念對於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