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部分

雲有些意外,沒想到宋應星提出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自從劉雲上中學之後就接受了相關教育,將這種概念很自然地接受了,而實際上,“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這句話,正是近代物理的基石,是很基本的一句話!有了這個概念,熱力學才有了微觀解釋,統計物理才能產生,使得熱力學不再完全是唯象的。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又啟發了二十世紀以來的物理學發現,原子的內部結構,電子,原子核,核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力學等等,無一不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關係。以前劉雲將這種概念當成理所當然的,而現在他的心神早就能細緻入微,已經能直接觀察到原子核的程度了(還不能操縱原子核,只能操縱原子),所以他一直沒有製造什麼掃描隧道顯微鏡、高分辨電子顯微鏡等科研裝置,原因是他和梅青不需要!嗯,現在看來需要造一造這種東西,給這些明朝學者們也開開眼界。當然這些儀器不能讓人用肉眼看到原子,而是在螢幕上看到以各種手段顯示的微觀影象(掃描隧道顯微鏡顯示的是隧穿電流資訊,電子顯微鏡顯示的是反射或透射電子束的資訊)。

“這個嘛……咳!”劉雲乾咳一聲,解釋道,“現在我還沒有辦法讓你們用肉眼看到分子和原子,但可以透過推論的方法來驗證分子和原子是存在的。例如一滴水,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半,變成更小的水滴,然後再分成兩半,如此一直分下去,那麼到最後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王夫之忽然嘀咕道:“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錯!”劉雲大喝一聲,把王夫之嚇了一跳。“咳,這個嘛,我不是說莊子說錯了,莊子是打了一個比方,他說的是一種哲學的概念,嗯,是一種抽象的,想象的概念。在想象中存在一種東西,日取其半,永遠也分不完。但若用到實際物體上面就不對了,任何事物本身都不是無窮無盡的,人力有時而窮,物亦然。這個水呢,肯定有分不下去的時候,到時候就留下一種最小的單元,我們就稱之為水分子了。如果再繼續分,那就不是水,而是氫和氧了。”

宋應星忽道:“陛下,此書中也有提到分解水之實驗,陛下可否演示一次給臣等觀看?”

劉雲道:“這有何難?”於是,劉雲便帶著一群求學若渴的古代學者去做“中學化學實驗”了……

在實驗室裡就地取材,劉雲給這幫“古代學者”做了好多個簡單的實驗,電解水,自由落體,摩擦生熱,驗證牛頓第一定律,嗯,在這個時空裡,命名權可在俺的手裡,那就不一定叫牛頓了……總之,弄了老半天,才讓這些看了十幾天中學課本的古代學者入了近代自然科學的大門。當然他們之前有自己的理解,有研究過相關的東西,但很可惜,歷史上他們的研究沒有傳承下去,也沒有形成系統。其實古代中國的科學都是這樣的命運。

之後,宋應星等人自告奮勇地承擔起製作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的實驗用具的工作,一邊製作一邊學習,同時一邊進行教學工作。他們向劉雲索要了更深的書籍,於是劉雲把普物、普化和高數都給了他們,只是告訴他們,裡面的一些東西太過超出他們的時代,目前不用考慮太多,例如量子,然後就放任他們自學去了,並且告訴他們,若有不明白的,隨時都可以問他。這讓宋應星他們感動不已。

於是,十七世紀第一個自然科學學習研究小組成立了。

*************************************************

求收藏、求推薦!

第九章 飛艇誕生

一個月後,第一艘實驗型飛艇誕生了。劉雲財大氣粗,因為心神程式操控的生產車間的效率奇高,因此才一個月就製造出一艘超級大傢伙出來。這飛艇長265米,寬和高大約50米,升空全重高達六百三十噸!飛艇比歷史上最大的飛艇——興登堡號還要長了不少,而且要粗許多,總重也要重許多。當然,這飛艇與興登堡號有本質的區別,興登堡號充的是危險的氫氣,而這裡充的是安全的氦氣。不過,五十多萬立方米的氦氣只不過九十噸左右罷了,並沒有佔用太多的液氦。

作為新型的飛艇,內部自然有許多個氣囊,其中有一些是高壓氣囊,與氣體壓縮機相連。如飛艇要下降,那麼只需將部分氦氣壓縮儲存即可。這個飛艇的兩側還有肥厚的翼型氣囊,就像機翼一般,用來輔助控制方向。至於動力,現在只能採用螺旋槳,目前已經足夠了。

劉雲、梅青、白萬松、朱小妍四人同時出來觀看飛艇的升空,白萬松讚歎道:“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