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筆忙著就紙,

剎那間——詩句就源源不斷地湧出……

法國劇作家丘萊爾想寫劇本時首先到空無一人的劇場去,他凝視著無人的舞臺,他想象人們在舞臺上移動。再以此想象為基礎開始撰寫劇本。“不過他寫了擦,擦掉再寫”,直到“疲憊不堪,以致精神模糊起來”,“於是,突然,開始出現幻覺,舞臺上顯出幻影,開始演戲了。當然,別人看不出臺上有什麼活動,而丘萊爾卻彷彿觀看實際的舞臺,他感到舞臺上的演員在清清楚楚地活動著。在明明白白地對談著。丘萊爾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地記錄著臺詞。就這樣,丘萊爾的劇本寫成了。”《怎樣進行創造性思維》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頁。這是逼真的想象導致的幻覺。其實逼真的想象就是幻覺。

叔本華說:“吾人發現幻境之強正與吾人感覺之未受外界刺激成比例,長時期之僻靜,如在監獄或在病室中,靜寂、朦朧、幽暗——諸如是等,皆能引起幻想。”《悲觀論集》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版第63頁。幻想如此,幻覺尤然。麥獨孤(McDougall)證明視覺幻象可由凝視水晶球或堵住耳朵引起。在凝視水晶球時,受試者一般地可以轉入催眠狀態。因為這樣的視覺,要求高度集中於玻璃或石英球的折射。其實凝視任何光滑的表面幾乎都有同樣的效果。凝視水晶球的視覺幻象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先在水晶球的前面設定一層屏障,弄得朦朧一些,猶如籠罩一層白霧,這樣過了一會兒,就覺霧氣消散,受試者於是看到了畫面:這畫面有時是各式各樣的;有時是某種場景連續重複出現;出現最多的是,在水晶球中好似有小型彩色電影在演出,在不同的背景中,影象時往時來,時聚時散。其場景常常是幻想的,在另外的情況下,它們是如此真實以致使受試者覺得他是透過某些奇怪的望遠鏡偷看在某種距離之外的真實的生活。《變態心理學大綱》英文版第344—345頁。麥獨孤所講,也是虛靜致幻。感覺剝奪的實驗(如將受試者限制在小室裡的大型人造呼吸器中,以及在全黑的,或在有微光的、或在散射光的大水箱中,他們採取各種身體姿勢:坐、躺或浮在水面,有些人將耳朵堵住,另一些人以單調而毫無變化的聲音將聽覺掩蔽)表明,受試者大多數自發地產生視幻覺。詳見《感覺世界》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54頁。所謂剝奪感覺就是排除外界的刺激使心裡保持平靜狀態。現代心理學證明,在感覺剝奪的狀態中往往發生自動催眠,“夢常在半閉的眼睛前盪漾”就是自動催眠,W�赫倫做過這種實驗,被試者在長期隔離,摒除了刺激以後,他們的思維內容逐漸改變了,“許多人開始看到‘意象’。一位男人再三地看到一棵樹遮著一塊岩石的景象;另一位被試者老看到一些嬰兒的圖片,而不能擺脫它們。有些被試者在他們醒著的時候,‘似乎在做夢’。”《生理心理學》第384頁。亞里士多德指出:“求知是人類本性,我們樂於使用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說明;即使並無實用,人們總愛好感覺。”《形而上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卷一。感覺剝奪意味著停止接受資訊,而這是不能忍受的,出現幻覺在某種程度上是補償被限制的資訊量。貝多芬耳聾後產生幻聽就是補償現象。中國古代文論、畫論、書論都強調虛靜的作用。陸機在《文賦》裡提出:“佇中區以玄覽”,中區即區中,謂佇立天地之中,而起幽玄之觀覽。意思是創作前必須淨化思想感情以達到虛靜境界,因而不受外物和各種雜念干擾,統觀全域性,燭照萬物,思慮清明,心神專一。蘇軾解釋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他又說,“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也是同樣的意思,“澄心”、“凝思”就是玄覽虛靜。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更明確地指出:“陶鈞文思,貴在虛靜”,“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在虛靜中,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發生種種幻象。劉宋時期著名畫家顧駿之“常結構層樓以為畫所。風雨炎燠之時,故不操筆;天和氣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樓去梯,妻子罕見。”他所以要躲在高樓裡,正是為了保持虛靜的精神狀態。明代吳寬在《書畫筌影》中分析王維的創作時說:

2 虛靜致幻(2)

以餘觀之,右丞胸次灑脫,中無障礙,如冰壺澄澈,水鏡淵渟,洞鑑肌理,細觀毫髮,故落筆無塵俗之氣,孰謂畫詩非合轍也。世傳右丞雪景最工,而不知其墨畫尤為神品。若行旅圖一樹一葉,向背正反,濃淡淺深,窮神盡變,自非天真爛發,牢籠物態,安能匠心獨妙耶?

這裡說的“胸次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