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知道了德爾菲諾代表的是龍灝收服的安德魯。卡內基之後,這些‘嫡系老人’就故意整出這麼一個長會,來小小地捉弄一下不太懂人情世故的德爾菲諾。這也算是龍灝的‘華夏鎮一脈’給‘舊金山一脈’的一個變相‘下馬威’吧?
議題在繼續,會議室裡,瓦斯燈和電燈一同懸掛著,對於瓦斯燈,大家都不會有什麼牴觸,畢竟用了這麼多年了,反倒是那些電燈泡,還有木樓外‘轟隆轟隆’一直不斷髮出噪聲的‘發電機’,讓在場多數人覺得有些難以理解。
明明已經有瓦斯燈照明瞭,行政院為何要花大價錢從美國運來這些個‘發電機’和這麼多電燈泡呢?
這個疑問一經提出,龍伯一句話就給回了過去:“這是少爺的意思,以後華夏鎮要向著‘電氣化’的方向靠攏,這是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些發電機和電燈泡就是買來給你們學習鑽研的,等少爺從歐洲帶回來了這方面的先進人才,你們可要好好地跟著他們,把這些關於‘電’的科學知識吃透、弄懂,把這些人才、專家肚裡的貨給榨乾淨!爭取以後離開了洋人的專家,我們自己也能製造出一些用電的大傢伙來!”
這些話,基本上是龍伯訓斥那些兵油子大老爺們的,果然,一聽到與科學技術有關,對‘電燈’有意見的雷龍、謝智等人立刻沒了聲響、縮到一邊,打仗殺敵、跨海擄人他們在行,可要是讓他們研究什麼‘電燈’、‘發電機’,他們可就眼白一翻只能乾瞪眼了!
他們心裡的想法是:要論起洋人的這些玩意兒,估計也就只有那些個留美幼童懂,而這些人。都已經跟著容閎到美國本土求學去了!剩下我們這幫大老粗,還能指望我們製造出電燈這種古里古怪的東西?
幸好,這些‘大老粗’本來就不在龍灝的指望範圍內,龍灝一手創辦的勇進大學堂,在華夏鎮已經招入了近千名六歲到十五歲的孩童,從識字、算術開始教起。等到孩童有了一定的基礎,便會把國文、格物、化學、數學等洋人的知識(又叫西學)逐一傳授。
現在的勇進大學堂一共分成了三大塊,不按學生的年齡劃分,而是按學生的基礎和興趣劃分。
一塊是啟蒙教育,一塊是傳統的科考應舉教育,最後一塊就是按照西方國家的中小學設定,教授這些孩童他們從來不曾接觸到的西學知識,所以這一塊又被叫做西學教育。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啟蒙教育這一塊的學生最多。不僅僅是各家各戶的適齡孩童,就連很多上了年紀的華夏鎮居民也會抽空進來學習,識字,比方說礦工、建築工、退役戰士等等。要知道,讀書寫字啊,這可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待遇,可這些原來的苦哈哈如今在華夏鎮翻了身,在溫飽不愁的前提下。便有精力抽出時間,如飢似渴地學習這些原來自己能講卻不會寫的祖國漢字!這股熱情。可不是一般的高漲!
所以,啟蒙教育一塊是唯一全天候有老師教的,白天教孩童,晚上就開了夜校補習班給這些大老爺們上課,這不,可把那些雷龍從各個地方搜刮來的教書先生累得個半死。
科考應舉這一塊。龍伯按照龍灝的吩咐,本來是沒打算開的。對呀,腦後辮子都剔了,你們學了這些八股文,難道還想著回清朝報效辮子皇帝嗎?
不過。隨著華夏鎮人口的迅速擴充,後面招收進來的流民難民在吃穿不愁之後,對自家子女只學識字、不讀四書五經的事情就逐漸不滿起來,在他們被封建思想殘害了兩千多年的腦袋瓜裡,就是一個念頭:不讀聖賢書、不寫八股文,那還叫讀書嗎?
在這群人的壓力下,龍伯和行政院的同僚商議了一下,決定在龍灝不在的情況下,以穩定大局為重,便在勇進大學堂裡開設了‘科考應舉’這一塊,又很是招了一些在滿清落榜的落魄老夫子,站在課堂裡搖頭晃腦地教授科考八股的一應知識,至於是不是誤人子弟,龍伯他們是不管的。
還真別說,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勇進大學堂自從開了‘科考應舉’這一塊,報名人數穩步上升,已經逐漸有和西學教育那一塊齊頭並進的趨勢。
沒辦法,誰讓各個孩童的家長們,對科考最為看重呢?拿著雞毛撣子,逼也要逼著自己的孩子去讀那四書八股。
對此情況,龍伯等人也很是無奈,看來這種走偏的怪景,只有等龍灝回來才能解決了。
相比與傳統守舊的思想禁錮,孩童的選擇卻是很符合龍伯等人的預期,讓他們收到了一些安慰。進入了勇進大學堂的孩童,在識滿了500個漢字和學會了簡單的加減乘除(這個水平在大清已經能當賬房先生了)